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茉莉花》说课稿

(2022-08-16 14:01:53)
分类: 艺海拾贝(说课稿)

《茉莉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江苏民歌,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杨鸿年改编,张立德缩编,C大调,2/4拍,曲式结构为一段体四句式。演唱速度为中速稍慢,婉转细腻柔美的曲调以优美的情绪表现出赏花人对茉莉花的喜爱,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几点:

目标1: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圆润的、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蕴含的情绪。

目标2: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表现、合作等形式学唱歌曲。

目标3:指导学生掌握歌曲复杂的节奏和旋律,9度大跳,以及双声部合唱。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演唱领域的要求和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我将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圆润的、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蕴含的情绪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音乐学习的特点,我将指导学生掌握歌曲复杂的节奏和旋律,9度大跳,以及双声部合唱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几年的音乐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中也学过许多合唱作品。然而本首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演唱等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大多数学生过于熟悉高声部旋律,会导致对低声部旋律适应较慢,因此,本堂课的学习难度偏高。我将根据新课标中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感受、表现、合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熟练掌握二声部合唱,体歌曲中情绪。

下面,我将与各位老师重点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我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表现等活动我将遵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原则完成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层层递进,聆听学唱

由于《茉莉花》家喻户晓,传唱程度非常高,学生尤其对高声部的旋律非常熟悉,因此,我将从教唱低声部入手,而低声部的节奏非常密集且富于变化,音符也非常多,学唱难度较大,我会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反复感受、聆听、学唱中掌握低声部演唱。

首先,我会出示低声部的主干音,由学生跟着钢琴视唱主干音旋律,演唱时,提醒学生身体坐直,口腔打开,面带微笑,感受旋律的走向和起伏。学生不难发现,主干音的起伏不大,多数在3度之间来回。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再次演唱主干音,同时我往里添加支干音旋律,以此帮助学生逐渐搭建起低声部旋律的框架。此时,学生对低声部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会出示低声部的全部曲谱,引导学生跟随我完整学唱,由于节奏密集,且有大量十六分音符和附点,我会带领学生跟着钢琴慢速模唱旋律,模唱时,提示学生通过划V字或者轻轻拍手、拍桌子等方式把握好演唱节奏。在反复教唱、练唱旋律后,引导学生代入歌词继续加强演唱练习,对于一字多音以及最后几个的小节,我会进行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气息支撑不足,唱词和旋律对应不准确等问题。

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后,已经熟练掌握了低声部的演唱,此时,我会在学生再次练唱低声部同时,轻声唱出高声部,唱完以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大部分的学生都立刻说到,非常和谐、优美,有的学生表示以往听过的都是独唱高声部,合唱版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此时,我趁势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茉莉花》。

环节二:感受体验,完整表现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对茉莉花这首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延伸学生对茉莉花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感知力,我将从多方面介绍茉莉花。我会通过PPT出示茉莉花的图片,为学生介绍常见的茉莉花品种、形状、以及功效等等,我会着重介绍茉莉花花语为亲切、喜爱,引导学生联系所学作品,更能理解赏花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随后,我会完整播放茉莉花音频,要求学生在聆听中熟悉作品的同时,认真对应曲谱去观察,茉莉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联系第一环节中,感受低声部骨干音的过程,很快发现,茉莉花的整首作品的旋律几乎都是三度之间不断变化回绕,对于学生的举一反三我会给予充分肯定。随后我会继续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特点,三度之间小幅度的变化和北方民歌中的大起大落是不是很不一样,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这就像南方和北方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江苏多为平原、丘陵,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等等,皆是江苏地区婉转柔美的风格特点,因此,江苏民歌也是这样,通过音域之间的小幅度灵活变化,展现出吴越地区的风格特征。

通过启发感受,学生对茉莉花的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对高声部已经非常熟悉,我会引导学生自学高声部,在学生自学时,我会进行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通过范唱等方式进行统一纠正。比如有的学生对一字多音演唱把握不准,我会弹奏钢琴进行范唱,带领学生反复学唱,还有的学生对最后一句的9度大跳音准把握不够,音符时值演唱不足,气息支撑不到位,我会通过钢琴模唱,科尔文手势引导解决音准问题,通过一起打拍子,引导学生在合适的位置及时换气,快吸慢呼等方式解决时值演唱不足,气息支撑不到位的问题。

通过不断的练唱和及时问题解决,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高低声部的演唱,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双声部合唱丰满、优美的特点和歌曲蕴含的美好乐观情绪,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合唱表演,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比如我演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我唱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最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唱高声部,一组唱低声部。

环节三:拓展欣赏,情感升华

为了强化学生对《茉莉花》风格特点和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我会为学生多方面介绍《茉莉花》作品。首先我会播放江苏方言版的《茉莉花》,带着学生学唱一到两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发音、咬字吐字给歌曲又赋予了怎样的风格特征。随后我会播放河北版、东北版的《茉莉花》,感受不同地区在曲调节奏方面做出变化发展后,又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紧接着,我会为学生介绍江苏《茉莉花》的影响和地位,江苏《茉莉花》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时候叫《鲜花调》,是一首流传至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茉莉花》不光在国内家喻户晓,也是享誉世界,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朵》中《东边升起的月亮》选段,此曲还传至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最后,我会用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学习:“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我们的先辈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音乐文化,我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希望同学们既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又能自觉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重任,将它们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初步构想,谢谢各位老师的认真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