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学习(279)《对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审视》

(2024-11-09 14:40:01)
标签:

课程改革

分类: 学习情况
对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审视
祁平
       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基础教育界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双 减”政策落地、“县中提升计划"实施…近一年来,相继出台的《义务教育质量 评价指南》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当前,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经全面进入学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也将公布并在教学中实施。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政策、新的标准,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展中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这不仅是我们在实践层面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1.遵循课程育人的规律 在提升课程文化上下功夫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新时代课程育人的目标性问题。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学习与生活的总和。课程育人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课程教学的设计理念都应高度指向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理想信念的培养是统一的。蒋梦麟先生在《西潮》中写道:“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求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说,中学的数学课堂引发他产生了献身科学、奉献祖国的信念,在中学时代“全人格教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的培养,必然会使教育轻视“人的主动性”而走向“工具性”。创新精神决定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还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还个性与特长给学生,还对话与探究给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我曾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重视创新精神等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素养)上下功夫;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追求。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不仅指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指向培养学生走向未来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为上海市储能中学题词:“储能就是要储学生将来发展有用的能。”从这一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将来用得到的能力。这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遵循课程育人的规律,提升课程文化,在实践层面必须有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评价的引领。当前,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教育评价仍然处在粗浅的、缺乏逻辑的、不稳定的初级阶段。大家普遍认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对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评价研究。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把“动机、态度、兴趣"作为评价的第一维度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上下功夫;把“思考力、批判力、表达力”作为评价的第二维度,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把“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知识的综合、学习的评估”作为评价的第三维度,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2.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 在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课程改革呼唤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还应包括专业精神和专业境界等。为此,我们应该研究教师发展的规律,关注思想引领、课堂引领、课题引领、教研引领,提升教师发展的质量。
    教师基本功: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体现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是教育的未来。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是一个很好的教研项目。20世纪80年代,我曾参加过教师基本功研训活动(普通话、板书、教学设计等)。虽然时代改变了,但这一项目在学校、在区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今天,青年教师基本功还包括对课程的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等内容。基本功比赛的效用,在于我们能从学校层面广泛持续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研训活动并形成教研机制,从而引导更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从教师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还必须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的基本功指什么?在我看来,教师的基本功应该是教师关键能力(素养)的总和。艺术大师李可染对基本功有如下表述:基本功是从十分繁复的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抽出其中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因此,基本功的形成首先要经历完整的、复杂的专业修炼过程,任何功利性、跨越式的发展方法都将违背教师发展的规律;其次要理解并掌握其中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的规律部分,这种“理解与掌握”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修成“正果”。
     教师的基本功应该在哪些活动中得到修炼?第一,解题(问题解决)竞赛活动。问题来自教材习题、例题及中高考试题。以数学为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研究“心脏”,对理解教材和研究数学的本质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教学展示活动。课堂教学的背后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而教学设计能力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科本质和教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教学展示活动不是评比活动,它的重点是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教材、把握教法方面的优点,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的修改方案。第三,命题竞赛(研究)。命题研究不仅影响着研究者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及对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的认识,而且影响着研究者对学科教学的系统认识、深刻认识,继而影响研究者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研组的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平台      
近十年来,许多学校的规模由十几轨发展到三四十轨。为实现科学管理,学校大大强化了年级部的管理职能。由此,我们看到一些学校教研组的作用与地位慢慢地被弱化了。其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人们普遍认为,学术引领对教师发展有着长远作用,而教研组则是教师学术学习与研究的第一平台。比如,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变化的研究、对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在关系的研究、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学习研究等,都应该第一时间在教研组开展起来。
      我在调研过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后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的教研组都具有较好的教研文化,而且重视方法引领。教师在教研组得到的方法引领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经验性指导(也是经验的传承),这种基于教学实践的及时性、针对性指导就是“临床”指导,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特殊效果。从培养教师的层面上看,这种指导具有无可替代性。
      注重精神引领是教研组优秀教研文化的标志。首先,精神引领体现在具体的教研项目中。比如,“独立命题”,这不仅是教研组长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更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教研组长对命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把关,可以影响青年教师的教研观。其次,精神引领还体现在教研组攻坚克难的学术之风。20世纪90年代,教研组长余亚夫带领我们研究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官方答案还没有公布之前就基本完成了整套试卷的答案,这种学术氛围的背后体现着精神引领的价值。
校长、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规律的视角上讲,发展教师应该是校长的第一使命,课堂教学应该是校长的第一关注点。一方面,校长的课程理解、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教研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校长的课程思想教学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应一起形成学校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的生态圈。此外,教研员队伍的质量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教研文化,因为优秀的教研员在发现经验、传播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具有特殊的贡献。有关教师发展的问题,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教师如何形成经验并从经验上升为一般的规律?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思考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也需要教研员的学术支持与实践支持。
3.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在提升学习品质上下功夫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提出:“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当前,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有很多,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具身学习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即遵循学习过程中兴趣、动机、迁移等方面的规律,遵循有意义学习的规律。我们要把遵循学习规律、培育学习品质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学习品质的提升主要包括锤炼品格、形成终身学习品质和培养创新思维三个方面。
锤炼品格
      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里回忆了他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年轻教师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等深深地影响了他,养成了他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奉献祖国的品格,也激发了他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而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如何引发有意义的学习是教学的艺术,比如,在散文《春》的教学中,教师如果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作者朱自清在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及其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那么,学生对《春》的感悟一定会更深刻、丰富。这样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上一定会有特殊的意义。还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从文化的高度,让学生欣赏数学、欣赏课本上一些美妙的定理与概念,使学生透过这些定理与证明、优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到人类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画卷,充分感悟人类奋发向上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这样的学习,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形成终身学习品质      
    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品质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首先,好奇心影响终身学习品质的形成。功利性的学习背离了对兴趣的培养,必然会有短视的学习评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北师大附中110周年校庆演讲时说:“对孩子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他还说:“相比之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甚至有的人一生也没有领悟到做学问的兴趣。"创建自主科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习评价必须是多元的,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自我评估上下功夫。
      其次,求知欲也影响着终身学习品质的形成。求知欲是对探求知识、探求问题原因和问题解决的强烈渴望或持续渴望。求知欲激励人们不断地挖掘探索,不断地学习思考。在心理层面上,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外在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大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一节课上情境很多、概念很多,虽然教学设计的本意是想引发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但很有可能由于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在知识的理解与综合上“制造”了一定的障碍,最终影响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质量。学习不同于旅游。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导游一样,先把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景点作简要介绍,让游客了解本次旅游的行程和重要景点,以此来引发游客的旅游兴趣。教师不能仅仅在形式上理解大单元教学,还应从教育哲学上去理解大单元教学,否则大单元教学有可能阻碍求知欲的发展,阻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育。
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创新思维的评价指标作了如下阐述:“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有意义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建构,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关注探究性学习的品质。
       1.关于独立性思考      独立思考是基于创新思维的有意义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品质,它包含独立与思考两个方面。
      首先,独立思考体现了自我认知的迭代性,在理解知识、发展知识上具有特殊作用。比如,新教材重视情景内容的编写。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并发现新知识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增强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度,增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根深才能叶茂,这样的“情景”也为后面的学习——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发展)构建了新的学习空间。教师如果不注意“情景”的价值研究,不重视构建“情景”下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其教学就会简化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关闭学生思考新、旧知识联系的通道。因此,如何运用“情景”建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应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独立思考在判断并发现知识的真理性上具有特殊作用。比如,当前的教学研究很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一位教师开设了“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课,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技术的运用深度融合,创新的火花不断涌现。技术支持着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又不断地引导技术的走向(应用)。整堂课上,学生的思考永远处于首要位置,并在研究中不断接近并发现知识的真理性。我们也看到一些遗憾的课:技术设备先进,课堂上技术的应用熟练,但一些“技术”的应用没有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上着力,因而不能构建有价值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是增加了内容与题量,而没有将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片面理解了技术的应用价值。这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教学有效性影响思维品质的培养。
       2.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具有三方面内涵:怀疑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体验与思维表达。课堂上教师评价的重点不应放在“正确”还是“错误”上,而在于批判的“精神和态度”;不仅要展示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修正思路并走向成功的。教师要选择时机,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分析教师“失误”和“成功”的原因,把“评价”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评价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品质努力体现在“知识、见识”上下功夫的先进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让学生善于批判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必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开放性,也必定会充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关于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影响着创新思维培养的质量。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要遵循探究性学习的规律,要重视自主性(能动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要遵循“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教学与评价的原则。基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真正发生主动探索的“思维实验”,从而有效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思想)?这是教师必须研究和追求的教学艺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可以是整堂课以“探究”为主线,也可以是教学中的一个研究片段或研究性学习项目。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教师的评价引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钱穆曾深情地回忆中学地理老师吕思勉先生批阅他试卷时留下的评注——老师对第三题的评阅不仅仅是判题的正误(给出答题得分),而且指出自己答题中的创新之处,并对每一创新处进行评点。原来,钱穆在考试时,发现试卷共有四题,而第三题极具挑战性。为此,钱穆先答第三题。答题时,他心情特别激动,把平时在历史、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观点、思想融人试题的解析中。这样的答题不仅仅是在考试,而是课程融合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典范。吕老师的评注也不是简单地批阅试卷,而是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融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现了教师的研究文化和学术品格。吕老师对钱穆第三题的评价引领了钱穆在未来的学习,并促使他在研究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培育了钱穆做学问的兴趣和品格。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校要防止“观念误导”“技术误导”“方法误导”,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积极探索践行“立德树人"的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将如何系统提升“课程育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为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努力,不懈追求,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