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数学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回归概念。新课标1卷第19题以数列新概念的形式呈现,考查可分数列,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3道小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有充分的时间允许学生试错,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回归数学本质有效遏制了教师先人为主,以刷题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应用,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知识.新的试卷结构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人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模仿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确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要求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深度不超过其规定的层次.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教学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的重点内容上,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考死记硬背内容,不出偏题、怪题,平和中有新意,灵活中见潜力,实践中出真知,引导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果和作业效率.由此,中学数学教学必然要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回归基本概念。
第二,重能力、重思维、重创新.以往的高考试题分题型压轴,即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分别设置压轴题,学生要“过三关,斩四将”,时间与精力付出相对较大,不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选拔优秀人才.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I卷第8题和第11题难度不大,很好地体现了“多思少算”,为学生赢得了时间和信心;第14题很好地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避免超纲学、超量学和超前学以往高考试卷中各题型对应的知识点是相对固定的,导致高考数学的备考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和计算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的试卷结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工卷第19题)除了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四基”“四能”之外,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指导,要加强对数学教材的学习和研究,了解教材中章首语、节首语、旁白、课后阅读材料的知识背景,掌握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把握例题、习题的编写意图,做到对教材的深刻,全面掌握.高中生有大量的时间做数学题,而数学阅读能力却没有跟上去,这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无法有效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
第三,关注主干知识,摒弃应试套路,注重教考衔接.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1卷不像往年那样追求知识点的全面性和覆盖率,如第6题、第10题、第13题第18题都以导数为考点进行命制,共计33分;对概率的考查仅在第9题和第14题中出现,统计中的很多知识点未出现;对数列知识的考查则结合新情境出现,等比数列、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均未考查.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主干知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师切莫猜题押题和套路化教学.在2017-2023年的高考数学全国卷中,有6年将导数作为压轴题呈现,但2024年机动调整了题序.高考中的这些变化对学生而言是一大挑战,有助于打破机械应试的套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有助于打破教学中僵化、刻板的训练模式,降低机械刷题的收益,引导课堂教学关注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结构性新高考数学试卷结构的变化,提醒数学教学要关注教考衔接问题,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考评价方向保持一致,关注高考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高考改革的需求.新高考减少试题数量,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这就引导我们在教学中要留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应该停下来,共同探讨学生问题的症结和思维的盲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