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学习“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标准解读”讲座系列心得
(2022-07-27 15:58:55)分类: 学习分享 |
2022年5月30日至6月5日,由全国名师工作室百家讲坛承办的“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系列实践研修”在线上发布,解读专家团队有史宁中教授、魏续臻教授等知名专家。为了明确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方向,把握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化解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戴美蓉名师的指导之下认真学习了这次具有非凡意义的讲座,并且每一位成员通过学习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篇罗洁老师的文章。
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今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们迅速开始研究新课标,一线教师队伍中刮起了“新课标学习”的大风。成都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更是走在了“新课标学习”的前列,从2021年就开始接触新课标的一些理论指向,在新课标正式发布后,工作室积极为成员们安排各类课标解读的学习机会。
6月,由全国名师工作室百家讲坛承办,“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系列实践研训”在线上发布。该研训课程邀请了多名教育专家,既有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高屋建瓴的整体解读,也有何丽华等一线教师们结合课堂提炼的实践理论。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新旧课标的对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了一些体会,尤其是新课标对数学课堂中浓郁的“数学味”体现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
(一)“数学味”——素养导向
史宁中教授首先对比了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目标从“双基”拓展到“四基”,再从“四基”到“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获得的学习经验。数学核心素养即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史教授的解读中,“三会”是比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更上位的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它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基本方法与结论,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学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
新课标也明确了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还强调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不仅是学习结果的获得,而且包括知识、思维的获得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指向抽象能力的核心素养,为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
(二)“数学味”——大单元视域
本次学习中,“大单元”是一个高频词汇,有何丽华老师关于“大单元视域下几何教学”的分享,也有易良斌老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策略”的讲座。何老师以“三角形”的一节章起始课为例,从“点”与“线”的角度来理解大单元视域下的数学内容,如:本节课的核心点——定义的教学 三角形的定义;易混点——分类的教学 按边分类;转折点——性质的教学 实验几何→论证几何。以研究的视角架构一章的起始课,以“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作为切入点,确立研究方向;以关联思考、类比回顾规划课堂思路;以找共同特征、类比下定义、拼三角形、表示等活动开展过程研究;以研究成果的运用来巩固所学知识;以彰显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来进行活动评价。易老师也以函数为例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单元xi目标渗透的思考,大单元起始课的结构包括:数学外部的现实情境、数学内部的内容领域及数学内外的综合应用,其核心包括:大单元知识,整体思考;核心概念,关联把握;知识结构,类比生成。
从两位专家关于“大单元视域”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在理解数学时就不应只关注于单一的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其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连点成线
(三)“数学味”——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情境的多样性。胡赵云老师提到真实情境不仅包括生活情境,还包括科学情境、文化情境和数学情境。朱敏龙老师分享到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熟知的时事现实,设计与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的时事有关的情境,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创设贴近学生时事、认知、生活、科学的现实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凸显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对于我们数学教师而言,要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的情境,就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对一些情境进行“拿来主义”,而要在平时做学生的“知心长者”,还要做数学本质的“研究者”,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研训学习,让我在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更要让数学课堂生出它该有的“数学味道”,让学生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