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觉(理解)、逻辑和证据----思维的基本要素(历史二卷做题建模)

(2022-12-24 09:06:43)
    今天,听到易中天教授关于侦探小说的分析,深为叹服!他说,直觉、逻辑、证据是他喜欢侦探小说的原因,体现人的思维水准和严密程度,我想历史教学不就是应该培养这样的素养吗?
   做一道题,首先,获取信息,凭借的就是相关的技巧,根据不同的设问和材料对应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符合逻辑的小窍门,当然要简洁清晰,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在技巧指导下,让学生获得认知,多了就会形成历史敏感,获取信息的技巧只是表面,真正的问题在于理解能力,没有认知和理解,很难获得真正的信息。所以学生的在归纳上总是出问题,不同的材料类型,有不同的信息获得方法,一再告诉学生注意分析问题的角度,学生往往感觉困难,实际上就是理解能力,这个需要经验积累,反思总结,阅读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信息归纳和认知的基础上,迁移相关知识,作为自己认知的证据,没有证据,逻辑就无法立足,迁移知识的准确性取决于对材料信息分析的准确性,还取决于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这就是逻辑,两者才能实现有效对接,逻辑又是证据链的前提!证据准确和充分才能支撑逻辑,逻辑才能成立。
    最后,按照要求进行作答,作答中格式显得很重要,它既是表达方式,更是思维逻辑的严密程度的表现形式,对于设问要研究,但是,要注意所谓的格式,本质是逻辑的表现形式,看的是能否科学地解决问题,不要被所谓的格式绑架,要符合历史探究的思维逻辑,而不是套用格式。行文过程中,比如时间先后就是时间逻辑,事件联系就是因果或者相似性的逻辑,要史论结合就是证据意识,这一些在作答过程中都要体现。
   所谓的建模,就是要注意符合历史逻辑的思维过程,而这些要素就应该注意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