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学习与推进感受
(2022-12-04 09:24:08)
标签:
教育 |
一、什么是学本:
1.
2.
3.
二、学本的价值:总体架构,目标明确,不会背离主题(知识更是素养),实现总体提升
1、学本的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真实的学习,看起来只是载体和方式的改变,学习载体的改变,使师生沟通和反馈的外化,将原先隐蔽的思维和素养的外化,将学生的学习变得真实可靠,因为是用输出的形式表达出来,证明了已经学会;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真正的反馈,对学生自己而言,可以看到与他人和答案的差距,老师也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为改变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提供有效的建议,提高教学效益。反馈的畅通是思维延伸的关键,增强了师生思维碰撞的几率。
2、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学的弹性增强,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保证随时都有“老师”在身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必受一言堂的限制,即使出现脱节,还可以自己找回来,继续自己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学本引导,使阅读和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不向以往主要靠听,更关注知识的弊端。
3、教师的教更有质量。讲的知识减少,思维和能力培养增多;学生的学,特别是思考增多,真正落实以学为中心;学本编写的过程经过老师们的总体高水平设计,从目标的确立,到主要解决的问题,都非常明确,为设计指明了方向。具体问题的设计,根据素养立意,形成思维链条,层次推进,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思维探究过程的引领,把思维过程外化为探究的步骤,逐渐建立思维模型。
学本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素养立意。总体设计和布局,可以系统性的教学,坚持素养培养。
二、学本的挑战:
1、教学习惯的改变。老师讲是最容易的方式,只要准备了知识如何讲述清楚就可以了,至于素养考虑的不多,最多考虑了一下教材的知识联系就很不错了,至于语言很少考虑,表现为以讲为主;传统教学,不会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是预设了学生的情况,按照经验进行传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反馈,忽视学生的学习。低效能的讲授很累,但是难度不大。
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学本教学,老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前准备素材,为学习搭建平台,提供素材支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写出高质量的学本,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教材驾驭水平,对素养的理解水平,语言的表达水平,完成学本的先期准备,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学本,又要和自己的科研水平、学情向适应,保证持续性和有效性。如何推进将是另一个巨大的考验,基本的原则是不断调研,了解学生的反馈,评估学本的质量,围绕实效性进行改进,在推行步骤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推进。
无论是编写学本,还是推进学本教学,都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集合团体智慧,还要有总体的谋划,更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调动积极性。
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坐着听是最舒服的,虽然经常掉线走神,如果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做,这需要在材料编写的趣味性,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上下功夫。需要老师不断宣传,在改进中,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效果。坚持才会有效果,半途而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2、学习时间的长度,利用学本可能会增加学习的时长,如何处理学本时长和教学进度的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本的推进,这样需要学本编写详略得当,不要过长,难度不可过大,要适合学情,在使用学本的时候,也要根据有效性原则,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
3、适应了就是习惯了,所以在调整同时,需要老师们坚持做,不能放弃学本教学,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对学生学本学习,在开始阶段要强制推进,慢慢培养习惯,同时加强正面引导。
三、破解难题
1、理念更新,加大宣传引导
2、形成核心团队,团队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3、学校的总体架构与支持
4、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备课方式就是抓手,培养青年教师,为学校长远发展做准备
5、推进的流程和路径,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是推进的基本动力
每周3集中研讨(具体时间一起研究),每周一次,包括团队的管理,学本的管理,学校的政策争取等
6、学校推进的基本流程
1.
2.
3.
4.
5.
四、如何写学本
1、总体设计理念:适合自己,循序渐进,以教材为基础,学本为主要辅助工具;必须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解决学生什么问题,然后考虑如何去落实,明确路径。高一着重解决的目标。
2、编写流程:
1.
2.
---------联系可以解决总体性和方向性的基本问题,保证总体的逻辑性。(面)
3.
4.
5.汇总到组长处,进行初步打磨。
6.集中研讨,集中打磨,定稿,印刷。
7.学情调研,汇总情况,为下一个编写提供借鉴。
五、如何在学本中搭梯子
1.围绕主题进行编写,体现出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就是素养立意,联系就是素养(形成知识的网,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明确历史逻辑和时空)
2.知识是素养的载体,知识教不完,不要唯知识论,但是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没有知识无法谈素养,但是要把素养的暗线突出出来,思维的梯子是才是真正的梯子(台阶);注意研究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注意认识问题的思维模型)-----联系有哪些----明确思维推理的步骤。
3.提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拓展的问题,是最好的台阶,材料是问题的情景,材料和知识是台阶的构成要素,最好提出一个问题链,一个一个问题的追问,就是素养的台阶(材料与问题)。
4.问题设计的细化,体现思维的过程引导,可以拆解问题,实现小跨度成功。
5.问题设计和讲解要体现问题模型,思维的角度和模型就是方法,就是素养,要逐渐完善和坚持模型。
6.诊断和训练的强化,形成思维习惯。
六、如何使用学本
1.教材就是最好的学本,自己编写的学本是教材辅助和勾连过渡,做好这些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以老师的讲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且可以通过学本问题的设计,推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学本外化的形式,监控进度,形成有效反馈。
2..学本设计时从教材总体构架出发确定主题,具体问题探究时,先对教材相关内容就行阅读或者朗读,然后阅读学本,在学本引导下,进行问题探究,完成相关题目,然后在教材上圈画问题,记录总结相关知识。
3.若有疑问,举手示意,老师单独解答,如果较为统一,老师会集中解答。
4.教学过程中,原先的教学方式,比如讨论、展示、背诵等学习方式并用,避免课堂的沉闷,但是学生必须学会静默地自主学习。
5.所谓难易就是习惯的改变,开始肯定有不适应的一面,改变习惯就需要自我革命,以前的听课是舒服的、简单的、但是低效的,必须改变。所以,要有决心去改变,要坚持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