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新教学设计
(2024-01-15 16:09: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新教学设计
谢惠茵
(2024-1-15)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着眼在“人”,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人”;第二课时,着眼在“文”,引导学生向鲁迅学习作文。
第一课时
一、童年的鲁迅
照片中的鲁迅很严肃,鲁迅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吗?小时候的鲁迅是怎样的?
活泼: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捕鸟,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淘气,顽皮:从石井栏上跳下来,将砖头抛向间壁的梁家,课上描画……
天真:拔何首乌根想成仙,担心百草园里也有美女蛇……
尊敬老师,勤学好问:向老师询问“怪哉”;老师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
二、鲁迅的童年
1.从本文中,你觉得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
美好的,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
童趣: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捕鸟,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2段,第17段)
童真:想成仙,以为真的有美女蛇(拓展:《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鲁迅读了以后很害怕,担心家人也会把他埋掉。)
2.说说你童年时最天真(或最喜欢)的一件事。
3.鲁迅在回忆百草园、三味书屋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深情的怀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怀念三味书屋的老师、同学及学习生活。
惋惜:百草园卖了;上课描的画也卖给同窗了,没有了。
4.小结:将本文改成诗歌
忆童年
谢惠茵(改编)
童年好
浙江绍兴城:
百草园里趣味多,
三味书屋学习乐。
能不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谢惠茵(改编)
百草园里乐趣多:
翻断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吃桑葚,捕鸟雀……
百草园中多神秘:
赤链蛇,美女蛇,飞蜈蚣……
三味书屋私塾内:
读书,习字,对课,画画;
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老师方正,同窗天真。
美好的童年难忘怀,难忘怀!
第二课时
【导入】
鲁迅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今天我们向这位文学家学写作。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内容:写什么?
你认为鲁迅为什么要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承载着许多快乐的回忆,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启蒙学校,其中也不乏一些儿时的美好记忆,如折腊梅花,描画儿等。
写作启示:写印象最深刻的事。印象深刻,说明它对你有特殊的意义。
二、题目
这个题目好不好?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改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呢?
告诉我们本文主要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从……到……”,既表明空间位置的变化,也表明文章以时间顺序来写作。
写作启示:拟好题目,“题好一半文”。
三、结构
1.文章分几部分?两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2.第9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写了“我”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的一些可能的原因,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留念与不舍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并照应上文(第2段),引起下文。
写作启示: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衔接紧密,前后照应
四、开头与结尾
1.开头
第一部分开头:明确百草园的位置,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开头:明确三味书屋位置,点题。
2.结尾
第一部分结尾:过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意味深长,令人回味。
写作启示:开篇点题;结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五、中间段
第2段写了百草园里无限的乐趣(百草园里有好吃的,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内容很多,作者是如何写的?
1.内容丰富:好吃的,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
好看的: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好听的:鸣蝉,油蛉,蟋蟀……
好玩的:从石井栏上跳下来,按斑蝥,捉蜈蚣,拔何首乌……
好吃的:桑葚,覆盆子……
2.巧妙的句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由整体到局部,“不必说”写的是静物,由低到高;“也不必说”写的是动物,由高到低;“单是”既有动物,也有植物,是写作重点。)
3.从多种感觉角度、多方面去写:视觉(颜色),听觉(声音),味觉(味道)
4.动静结合:既有动景,也有静景。
5.观察角度:既有近景,也有远景;既有俯视,也有仰视。
6.季节:春,夏,秋(第7段写冬)
六、语言:准确,简洁,生动,传神
1.第2段: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伏”,“窜”
2.第7段:捕鸟的过程
3.第11段:对老师外貌的白描
4.其它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他正抖作一团时”
“中间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七、标点符号
1.冒号(提示下文;总结上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2.破折号
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解释说明)
3.省略号
第9段,第13段等省略号表示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