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

(2024-01-14 14:39:3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学作品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一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这本书,大约十年前我读过,印象比较淡了;今年教初一,陪孩子们又把它读了一遍。读鲁迅的书可不轻松,得沉下心来,慢慢地,仔细地看。

鲁迅在《小引》中写道,这十篇文章“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小引》的写作时间是192751 日,算来鲁迅当时46岁,而我今年也刚好46岁,两个46岁的中年人再一次相遇。这一次,我感受颇多,我觉得我离鲁迅近了。从《朝花夕拾》里,我看到了两个鲁迅:少年鲁迅和中年鲁迅。

少年鲁迅:活泼,调皮,天真

少年鲁迅是活泼的。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捕鸟雀,……

少年鲁迅是调皮的。从石井栏上跳下来,将砖头抛向间壁的梁家去,拔何首乌毁了泥墙,……

少年鲁迅是天真的。“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他便信以为真,想成仙,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他又信以为真,“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怕墙上真的有美女蛇,“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当他在《二十四孝图》中读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委实有点害怕”,担心父母也会把他埋掉:“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瞧瞧,多天真、傻气的孩子!

中年鲁迅:深情,坦率,爽朗,孤独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鲁迅的一张照片,表情凝重,给人严肃冷峻之感。我想,很多人是从这张照片中感知鲁迅,并形成对他的刻板印象。“文如其人”,我认为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读他的文章,文字里有最真实的灵魂。从《朝花夕拾》中,我看到的鲁迅是深情的,坦率的,爽朗的,孤独的。

鲁迅先生是深情的。他深情地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长妈妈对他悉心照料,大字不识竟为他买来了心爱的《山海经》。鲁迅少不更事,等到中年回想起来,竟对长妈妈的姓名、经历一无所知,此时长妈妈也已辞世约三十年,鲁迅的内心充满了对长妈妈的愧疚,也饱含着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

范爱农穷愁潦倒,非常希望鲁迅在北京为他寻一点小事做。不是鲁迅不帮忙,在那个年代,确实没有机会。有一天,鲁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后来,鲁迅回故乡,听到范爱农的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当鲁迅听到这句话,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想,这就是鲁迅写作《范爱农》的原因,他的内心充满自责、无奈、痛苦、遗憾以及对老友的深情怀念。

当我读到《藤野先生》的结尾时,不禁感叹:有哪一个学生会像鲁迅这样把老师(而且是同性)的照片挂在自己的书桌对面,激励自己,疲倦之时,点上一支烟,又继续写作。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我也是一位老师,我绝没有这样的自信,有哪一个学生会如此念我。

鲁迅先生是坦率的。《狗··鼠》一文中写道,当他得知心爱的隐鼠被猫吃了时,“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鲁迅毫不隐瞒自己当年的恶念和恶行,坦诚写作,如揭肺腑。

《父亲的病》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在我父亲临终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鲁迅先生坦诚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初识范爱农,鲁迅和他有些误会,“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鲁迅毫不隐瞒自己当时的想法,这使我想起了《史记》的笔法“不隐恶”。

鲁迅先生是爽朗的。他和范爱农喝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也提到,鲁迅的笑声是爽朗的。因此,鲁迅绝不是一个严肃无趣的人。

鲁迅先生也是孤独的。读完《无常》,我想,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仅仅因为在迎神赛会上,无常活泼而诙谐,浑身雪白,在红红绿绿中有鹤立鸡群之感?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孤独无友。“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在鲁迅眼里,无常并非恶客;对无常,他竟有几分艳羡,由此可见他的孤独和对真挚友情的渴望。此时,世事螺旋,他先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大学,四个月后又离开厦门大学前往中山大学,如今又离开中山大学。《小引》中还写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朝花夕拾》不愧为名著,耐读,也耐人寻味。年少时读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中年。我又想起了铁凝的那篇文章《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作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了,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我很欣慰,我和鲁迅先生近了。

202310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