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2023-03-25 10:04: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2.感受边塞奇异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了解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 歌行体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鲍照所独创。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篇幅可长可短,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可用于歌唱。

2. 送别诗:此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送人回京之作。

3.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二、朗读诗歌

1. 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 这首诗哪些语句侧重写白雪?哪些语句侧重写送别?二者诗如何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雪是送别的背景),后八句主要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过渡,引出下文的送别。

2. 诗歌前半部分写哪里的雪?雪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写的?

天气奇寒,雪景奇异壮丽。

3. 你从诗歌后半部分体会到诗人送别时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担忧,惆怅,依依不舍。

 

    【备课资料】

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草折”,细节描写,写出了风的猛烈、强劲。“卷”也表现了风的猛烈。

“即”,就,流露出对胡天八月飞雪的惊奇之感。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好美啊,新奇,激动,兴奋,美的感觉战胜了寒冷的感觉。)

 

3.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写出天气的寒冷,边塞军旅生活的苦寒。(狐裘不暖,更何况是铁衣呢!)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百丈冰”,没见过,无法想象,但冬天霜冻的地面大家是见过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明明是乌云,为什么是“愁云”?

 

5.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胡琴琵琶与羌笛”可见,饯行的气氛并非凄凄切切,甚至有一种欢乐的气氛,隆重、热烈,有豪迈之气,这或许就是军人之间的离别。

送别诗:有母子离别(《游子吟》);有恋人的离别(《无题》);有朋友的离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里是军人之间的离别。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

 

6.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一直送到轮台东门,可见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雪满天山”,怎教人不为友人的归途担忧呢!

“空”,空落落的,空荡荡的,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用画面展现别情。

 

7..诗歌几次写到雪?

四次:送别之前的雪景;饯行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送别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