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23-03-18 16:39: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默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做点批注。
一、朗读
1.
2.
3.
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
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教参》第15页)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完成的。
触动心灵的语句:“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2.
第节:创业艰难,死后继续斗争。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节:斗争十年,为国牺牲的决心,革命必胜。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节:革命必胜,献身革命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