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2022-12-08 16:57:2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特点。

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解题

借助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

作业:抄写课文

 

一、朗读课文

1. 范读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二、重点字词

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注释里的重点词语

 

三、内容研讨

1. 本文体裁是什么?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抗争,保住了安陵国的国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2.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结合相关段落说一说。

起因:秦王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遭安陵君婉言谢绝,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经过:秦王在唐雎面前劈头盖脸地指责安陵君不听他的话,轻视他的存在,唐雎力辩,义正辞严,重申立场。接着,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唐雎沉着冷静,针锋相对地提出布衣之怒并拔剑而起。

结果:秦王害怕,向唐雎道歉,唐雎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3. 写作借鉴:对话体

四、人物分析

1. 找出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

不悦——怫然怒——色挠、谢之

2. 秦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傲慢,蛮横

第一段:“其许”:“其”,祈使语气,带着某种不可商量。

第二段:一连三句话,指责安陵君。

“不听寡人,何也”,“轻寡人与”:反问语气,质问,指责。

“其秦灭韩亡魏”:话中带着炫耀与威胁。

第三段:“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恐吓,威胁

(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述,有判断,有斩钉截铁之决然,有柔中带刚之委婉。朗读时,要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虚伪、假情假意:“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补充:公元前312年,秦国谎称割让六百里地换取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却说只是答应给楚国六里地。公元283年,秦国谎称以十五里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君臣识破其诈,蔺相如使秦而完璧归赵。

3. 秦王如此傲慢蛮横,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

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和牺牲:“挺剑而起”,打算与秦王同归于尽。

师: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和牺牲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之一。

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臣未尝闻也”(陈述句,镇定),“公亦尝闻布衣之怒乎”(机智应对)

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否,非若是也”(短句,有力量),“虽千里不敢换,岂直五百里哉”(反问句,语气强烈,态度坚决)

4. 你还知道哪些不辱使命的事例?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不受威胁利诱,持节不屈。

蔺相如完璧归赵。

玄奘去天竺取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