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2022-12-02 15:54: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朗读课文
作业:抄写课文
一、朗读课文
1.
2.
二、重点字词
1.
2.
3.
4.
三、内容研讨
(一)研读第一段
1.
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2.
舍生而取义。
3.
运用鱼和熊掌进行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鱼取熊掌,因为熊掌珍贵;同样地,舍身而取义,因为义比生命更珍贵。
开头的作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下文。
4.
5.
层意:人人都有这种舍身取义之心。
6.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接着应该分析什么问题?
为什么?
为什么要“舍身而取义”?用原文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练习一)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
孟子的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身而取义”,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他们舍身取义,前仆后继,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研读第二段
1.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仪而接受厚禄
对比论证:“乡”与“今”
2.
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