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2-11-12 14:59: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
自主阅读课文
看内容:文章仔细阅读两遍,读懂内容。
看结构:勾画中心句,理清思路。
看论证方法: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业
A.
B.
C.
D.
一、开头的作用
1.
首先从一道数学题说起,分析其答案,指出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然后从数学问题谈到生活问题,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2.
从一道数学题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话题——创造性思维;便于读者理解,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下文。
3.
从数学问题导入,富有创造性思维。
正因为作者关注、重视创造性思维,所以才写作此文。
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思想。”(第五单元提示)读书改变气质,更改变思想。
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证方法的作用
1.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第4段)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第9段)
2.
知识。
如何运用知识。
A.
B.
3.
举例论证。举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与排版术和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进行自我压制;拥有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共享单车的发明。
5.第10、11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心理学专家的调查研究结果,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6.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观点。
三、理清论证思路
1.
2.
首先,从一道数学题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阐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谈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总结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3.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