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2022-09-23 17:03: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2.
3.
二、作者简介
1.
2.
1949(21岁,去台湾)——1972年(44岁,写《乡愁》)——1987年(台湾重新开放去大陆探亲)——1992年(64岁,第一次回大陆)——2008年(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三、朗读诗歌
1.
2.
3.
四、体会情感
1.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些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
2.
不能互换。按时间顺序写;感情递进,乡愁越来越浓,由生离到死别,由个人到国家。作者重点写的是现在的乡愁。
五、回环往复的结构
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造成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用音乐来解释,就是唱完第一段,又来唱第二段,旋律是相同的,只是歌词变了。
六、拓展延伸:《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