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2-09-09 16:44: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他在滁州的生活和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千古名文。
二、自读自译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译,疏通文意。
2.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读、听读。
三、作业布置
1.
2.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
2.
二、重点字词
三、概括段意,理解内容,理清思路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一)第一段
1.
2.
写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推进。
3.
表示判断语气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4.
(二)第二段
1.
2.
3.
4.
表示陈述语气(说出来,告诉别人)
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5.
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
(三)第三段
1.
2.
(四)第四段
1.
(五)小结
1.
作用: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若夫”: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这里是例说。“若夫淫雨霏霏”中的“若夫”为假设。
“至于”: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已而”: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
引入——写景——写人——写“乐”
四、作业布置:读背课文、注释和译文
第三课时
一、探究主旨
1.
引入——写景——写人——写“乐”
2.
禽鸟之乐:乐在山林
游人之乐:从太守游
找出第三段中描写滁人游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也流露出作者的自信和得意。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
3.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
本文以“乐”为线索贯穿全文。
4.
作者“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陶醉山水,自得其乐;与民同乐。
文中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表明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二、赏析语言美
1.
语气舒缓,表现作者醉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怡然自得的心情。
2.
3.
三、拓展
“《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漫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