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谢惠茵的博客
谢惠茵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54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2-09-09 16:44:4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也”和“而”的用法。

2. 体会作者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3. 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预习

一、导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他在滁州的生活和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千古名文。

 

二、自读自译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译,疏通文意。

2.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读、听读。

 

三、作业布置

1. 抓住重要语句,概括每一段内容。

2. 写作:从《醉翁亭记》看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生活和心情。不少于200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 听范读

2. 自由朗读

 

二、重点字词

 

三、概括段意,理解内容,理清思路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一)第一段

1. 段意: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其名字的由来。

2. 第一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练习一)

写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推进。

3. “也”字的作用

表示判断语气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4. 朗读

 

(二)第二段

1. 段意:写山间早晚及四季的不同景色。

2. 分别找出描写琅琊山早、晚、春、夏、秋、冬的景色的语句。

3. 作者如何知道这些景色?(喜欢,常来,心灵的栖息地,情感的寄托之所)

4. “也”字的作用

表示陈述语气(说出来,告诉别人)

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5. “而”字的作用

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

 

(三)第三段

1. 段意: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

2. “也”字的作用(同第二段)

 

(四)第四段

1. 段意:写宴罢晚归

 

(五)小结

1.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练习二)

作用: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若夫”: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这里是例说。“若夫淫雨霏霏”中的“若夫”为假设。

“至于”: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已而”: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 理清思路

引入——写景——写人——写“乐”

 

四、作业布置:读背课文、注释和译文

 

第三课时

一、探究主旨

1. 导入:回顾写作思路

引入——写景——写人——写“乐”

2. 找出结尾一段中含“乐”的语句并分析“乐”的种类

禽鸟之乐:乐在山林

游人之乐:从太守游

找出第三段中描写滁人游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也流露出作者的自信和得意。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

3. 找出第一、二、三段中含“乐”的语句并分析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

本文以“乐”为线索贯穿全文。

4. 探究“醉”与“乐”

作者“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陶醉山水,自得其乐;与民同乐。

文中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表明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二、赏析语言美

1. “也”“而”

语气舒缓,表现作者醉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怡然自得的心情。

2. 骈散结合:整齐华美,错落有致。

3. 文字简练,平易流畅。

 

三、拓展

“《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漫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