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2-09-09 16:42: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江南,有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江南的亭台楼阁有很多,为什么这三座楼成为名楼?是因为它们豪华、雄伟、气派?(提问)
因为有不少文人墨客登临过,并留下许多诗文,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视频《岳阳楼》或看课文图片和注释
过渡: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千古名文?
三、自读自译
1.
2.
四、作业布置
1.
2.
3.
4.
第二课时
一、朗读
1.范读
2.自由朗读
二、重点词语
1.
2.
三、交流:你认为本文成为千古名文的原因是什么?
四、赏析文章构思的巧妙:概括段意,理解内容,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第一段
1.
2.
3.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一年(1015年)考取进士,为“同年”,二人在做地方官时又曾共事,交谊深厚。“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子京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于世。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职岳州。在任三年,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重修岳阳楼。
4.
乐观,有才干,为民办事。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勤政为民。
(二)第二段
1.
2.
3.
气势磅礴:衔远山,吞长江
水波壮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阴晴变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
不是。“然则”笔锋一转,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亦可见本文构思之巧妙,独辟蹊径)。过渡,引出下文第三、四段。
(三)第三、四段
1.
2.
第三段:写迁客骚人在阴雨天登岳阳楼的悲伤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在晴朗的春日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
(四)第五段
1.
2.
(五)小结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写作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描写,议论)
第三段:写迁客骚人在阴雨天登岳阳楼的悲伤心情(描写,抒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在晴朗的春日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描写,抒情)
第五段:写古仁人的思想感情(议论,抒情)
五、作业布置
1.
2.
3.
第三课时
一、赏析文章立意之高远:研讨重点语段
(一)第三段
1.
“悲”。
2.
因为天气不好,因为满眼所见的都是萧条的景象(物的原因)
因为贬谪,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己的原因)
3.
描写,抒情。写景为了抒情,写天气的恶劣,人心的酸楚,突出了一种悲凉的情境(蕴含了作者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二)第四段
1.迁客骚人在晴朗的春日登上岳阳楼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喜”:心胸开阔,心情愉悦,超脱宠辱,还有把酒临风的洒脱。
2.为什么“喜”?
因为风和日丽,景色优美,富有生趣(物的原因)
3.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写景吗?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描写,抒情。写景为了抒情,写天气的晴好,突出一种喜悦、超脱的心情。
4.
(二)第五段
1.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即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2.
因为他们具有伟大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不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
3.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示儿》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范仲淹自认为是这样的人。
古仁人之心即作者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范仲淹,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家庭生活艰苦却勤奋苦读,“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26岁登进士第,因直言强谏,率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虽屡遭贬谪,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有人说范仲淹: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
他希望滕子京也是这样的人
滕子京是不是这样的人?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但作为朋友,作者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当时,滕子京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所以范仲淹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因此,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5.
抒情,议论。
二、赏析文体的突破
本文虽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正是这样的文体突破,成就了这篇千古名文,开启了宋代写景散文偏于议论的风气。
三、赏析语言之美
教师:本文能成为千古名文,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
2.
3.
4.文体突破:开启了宋代写景散文偏于议论的风气。
5.语言优美
句式:散句和偶句
A.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
B.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语气呼应,语意互补,音韵和谐,整齐流畅。这些短句,多为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读之悠扬婉转,余音徐徐。韵脚具有珠圆玉润的美感。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双声叠韵词:受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极强的视听冲击。
双声词:潇湘,满目,游泳,隐曜
叠韵词: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
同义词与反义词:同义词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反义词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同义词:衔—吞,际—涯,隐—潜,啸—啼,心—神
反义词:废—兴,朝—夕,宠—辱,喜—悲,进—退,忧—乐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
四、作业布置:读背课文、注释、译文和讲义
附: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发了漂泊无依、老病孤舟的情怀。)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抒发了国破家亡之后颠沛流离之苦,表现了吊古伤今之悲。)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