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2022-05-27 17:21:0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 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预习

视频:各拉丹东

导入:作者去各拉丹东干什么?有着怎么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朗读课文

作业

A.自学生字词

B.作者一行有哪些人?去各拉丹东干什么?

C.写出作者的游踪。

 

一、导入

《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去探访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明确游踪,理清思路

1. 复习游记的三要素

2. 明确游踪

第一段第一、二句:“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游踪:安营各拉丹东雪山脚下——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

3.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的所见及所感。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三、欣赏景物,学习写法

1.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景物的特点。

2. 师生交流

(1)第一、二段:“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立足点:营地远眺

景物特点:高峻,变化多端,神秘

“巨人”,“骨骼”和“变化多端”,写出了各拉丹东雪山的高峻和变化多端。“云遮雾障”写出了各拉丹东雪山的神秘。

(2)第五段

立足点: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景物特点:晶莹的冰峰,辽阔的冰河,冰雪天地浩浩苍苍

所感:“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3)第六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立足点:接近冰山

景物特点:冰山图案难以名状

(4)第十段:“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立足点:置身冰窟

景物特点:风呼啸不止

所感: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5)第十一段

立足点:置身冰窟

景物特点:晶莹,洁白,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所感:“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6)第十四段:“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所感:“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 写景手法:在写景时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四、作业

写一篇游记,写真景、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