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2022-05-27 17:21: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视频:各拉丹东
导入:作者去各拉丹东干什么?有着怎么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朗读课文
作业
A.自学生字词
B.作者一行有哪些人?去各拉丹东干什么?
C.写出作者的游踪。
一、导入
《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去探访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明确游踪,理清思路
1.
2.
第一段第一、二句:“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游踪:安营各拉丹东雪山脚下——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
3.
第一部分(1-2):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的所见及所感。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三、欣赏景物,学习写法
1.
2.
(1)第一、二段:“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立足点:营地远眺
景物特点:高峻,变化多端,神秘
“巨人”,“骨骼”和“变化多端”,写出了各拉丹东雪山的高峻和变化多端。“云遮雾障”写出了各拉丹东雪山的神秘。
(2)第五段
立足点: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景物特点:晶莹的冰峰,辽阔的冰河,冰雪天地浩浩苍苍
所感:“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3)第六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立足点:接近冰山
景物特点:冰山图案难以名状
(4)第十段:“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立足点:置身冰窟
景物特点:风呼啸不止
所感:“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5)第十一段
立足点:置身冰窟
景物特点:晶莹,洁白,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所感:“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6)第十四段:“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所感:“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
四、作业
写一篇游记,写真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