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2022-05-27 16:16: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大自然,阅读人类文化遗产,阅读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旅行中,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游记。
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学习要求。
视频:壶口瀑布
仔细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
作业
A.自学生字词
B.作者一共去壶口瀑布几次,看了壶口瀑布后,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一、明确游踪,理清结构
1.
所至(游踪)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是最标准的模式。
所见(景,人,事,物)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
所感(感受,感悟,感想)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因此,游记要写真景、真情,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
2.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别写了雨季的壶口瀑布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二、研读开头和结尾
1.
交代壶口瀑布的位置,点题,引出下文。
2.
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
3.
所感。表达作者的感受,点明中心。壶口瀑布的性格就是黄河的性格,黄河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顽强不屈,勇往直前,没有什么能阻挡黄河前进的脚步。华夏五千年,历经磨难,始终向前。
4.
三、欣赏“所见”,理解“所感”
(一)雨季的壶口瀑布(第2段)
1.
2.
立足点:“下到滩里”
特点: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河水汹涌,浪沫横溢,水浸沟岸。
3.
害怕,逃离。(结尾一句)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第3-5段)
1.
“水”,“石”(第5段第一句为过渡句)
2.
方法:阅读第三、四段,找出描写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概括水的特点。
立足点 |
所见(特点) |
下到沟底 |
黄河:坚实松软 |
走到河心 |
龙槽:深不可测 |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
河面之水:气势磅礴 |
瀑布之水:雄奇跌宕 |
|
龙槽之水:凝重猛烈 |
|
滩壁之水:多姿多彩 |
3.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
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
A.“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第四段结尾)
B.文章最后一段。
“所见”+“所感”
所见 |
所感 |
河面之水:“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
河面之水:“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
“所见”中含“所感”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一句中的“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即是作者的感受。
4.
特点:窟窟窍窍,光溜溜
感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四、小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