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2-05-18 14:57:4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过程

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阅读提示: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

2. 阅读方法: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朗读

1. 指名读或视频朗读

2. 自由朗读

 

三、感受现实,体会情感

1.以前学过的诗大多描绘自然景物,这三首诗侧重叙事,是叙事诗。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文中诗句回答。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有吏夜捉人”。诗人“暮投石壕村”,亲耳所闻。

2.“捉人”干什么?写作背景简介(注释)。

3. 差役捉到壮丁了吗?为什么?谁被捉走了?

4.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这个家庭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牺牲了两个儿子,很可能第三个儿子也不保;生活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5. 诗人亲耳所闻这件事,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虽然诗中没写,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

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痛和同情。“一何苦”!那一夜,诗人应是辗转难眠吧。

6. 诗人可以阻止吗?

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一方面他希望朝廷尽快平定叛乱;另一方面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又深表同情。

 

 

三、写法探究:构思巧妙

1. “听妇前致词”,妇人一口气说了这些话并请求把自己带走?石壕吏没说一句话?诗人为什么不写?

省略问句,使诗歌精炼。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再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个人认为,作者对差役凶怒的态度充满憎恶,不愿意写。

2. 发挥想象,还原对话。

老妇致词的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三层。

还原三问。

A. 汝家有男丁否?

B. 尚有他人否?

C. 必征一人!

 

四、古体诗的特点

每篇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不限。

用韵灵活:“怒”与“苦”,“至”与“死”,“人”与“孙”,“炊”与“归”。

不讲平仄、对仗。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诗歌。

2. 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还原事情经过,写出“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解题

1. 为:被

2. 这首诗写一件什么事?哪几节写这件事?

1-3节:叙事

4节:议论、抒情

3. 写法借鉴

这首诗的写法与记叙文的写法相同:叙事+议论、抒情

《石壕吏》一诗融情于叙,因此结尾无需再议论抒情。

4.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

1. 视频朗读

2. 自由朗读

 

三、体会情感

1. 茅屋在哪里?背景简介。

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杜甫从甘肃辗转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两年后(761年)的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2. 如果你的茅屋被风刮破了,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伤心,痛苦,抱怨,咒骂……

3. 茅屋被风刮破,床头屋漏,那一夜,杜甫坐在床边,彻夜未眠,他在想什么?

教师翻译第四节。

他推己及人,想到了像他一样的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要是能有千万间高大、宽敞、坚固的房子为天下寒士们遮风挡雨,自己宁可受冻而死。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具有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这是一种圣人的情怀,因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诗里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高尚的灵魂。

 

四、欣赏精彩描写

1. 找出描写恶劣天气的诗句,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卷”写出了秋风威力之大。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形象地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到处都是的情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墨色”写出了乌云翻滚,“漠漠”写出了天色昏暗,阴沉迷蒙的情景。

2. 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诗句,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冷似铁”写出了被子的坚硬、冰冷。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如麻”写出了雨的绵密不绝。屋漏偏逢连夜雨!

 

五、歌行体古诗的特点

1. 韵脚变化,体现“歌”的特点。

第一节韵脚:号,茅,郊,梢,坳

第二节韵脚:力,息

第三节韵脚:铁,裂

第四节韵脚:间,颜

2. 散句、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行”的动感。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诗歌

2. 发挥想象,运用第一人称,把诗歌改成一篇600记叙文。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朗读

1. 视频朗读

2. 自由朗读

3. 指名读

 

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练习二)。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写作背景(注释

此诗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品味描写,体会情感

方法: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抓住每句中的关键词,仔细品味: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 学生阅读思考

2. 师生交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写出了卖炭翁两鬓灰白,年事已高;“烟火色”“黑”写出了卖炭翁满面灰尘,脸上是烟熏火烤的颜色,十指乌黑。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的年迈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是外貌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的生活贫苦。后一句是心理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在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

 

四、作业布置:抄写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