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2022-03-31 16:13: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
A.在中国诗词中,常出现大雁的身影,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雁是春天的信使,是乡愁的寄托。你观察过大雁吗?你知道它们如何迁徙、觅食吗?你知道它们具有怎样的精神吗?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了解大雁。
自主阅读
读懂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作业
A.
B.
一、导入
1.
2.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大雁归来的时间是3月。(为什么不是2月?2月气温低,会有生命危险。大雁又不会看日历,只能靠自己对春天敏锐的观察力来下赌注。)
第4段: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大雁是我们的吗?“我们”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
第6段:大雁去玉米地觅食。
第9段:大雁在沼泽中栖息。
第11段:大雁的联合观念(团结协作精神)。
3.
本文主要写大雁归来、觅食、栖息及它们的联合观念。
三、赏析细腻生动的描写
1.
第4段,第6段,第9段。
2.
朗读
4月的夜晚,作者什么事都不干,只听鸟的叫声。这一段,写了哪些声音?边读边画。
这段描写为什么如此细腻生动?
细腻生动的描写来自于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来源于对大雁、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在作者眼里,这些动物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生命。也因为如此,文中多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
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教授,1935年买下“沙乡农场”,从农场生活经历中写了《沙乡年鉴》。
4.
四、小结
在一个废弃的农场,作者欣赏各种鸟的飞翔,倾听它们的叫声、翅膀扇动的声音和蹼划水的声音,嗅着芳草的气息,这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形态吗?
五、作业:自学生字词;把文章改成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