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022-03-24 20:38: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过去的两周,我们感受了不同地方的民俗:浙江绍兴的社戏,陕西延安的窑洞、腰鼓;我们认识到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接下来的两周,我们走进第二单元,一起探究事物的科学道理。草木荣枯,大雁归来,恐龙无处不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研究它们有什么意义?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吗?这些语言告诉人们什么呢?
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勾画中心句。
作业
A.
B.
第一课时
一、题目的含义与作用
1.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2.
花开花落,叶子抽芽,落叶飘零,燕子归来,青蛙叫了……
3.
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物候
4.
5.
题目的作用: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
2.
递进式:层层深入,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三、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
2.什么叫物候与物候学?为什么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而不叫别的名称,如“物气”“自候”?
物候:生物,气候。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文章是如何引出“物候”的?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写?
首先写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然后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再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3.
使读者对物候有直观的认识,便于读者理解什么是物候。
语言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引出说明对象——物候。
四、作业
1.
2.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部分
1.
举例子,举北京1962年农作物受损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二、研读第三部分
1.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
总-分。
3.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举例子,具体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13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下定义,科学地解释了逆温层的含义。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引资料,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使说明更具体,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三、研读第四部分
1.
2.
四、小结
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了解物候知识,认识到物候的重要性。
激发物候观测的兴趣。
对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有帮助。
五、作业:识记词语,背第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