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2022-03-21 20:04:27)| 分类: 教学设计 | 
《灯笼》教学设计
(2022-3-21)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1. 
2. 
3. 
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句,概括每段内容。
自学生字词。
 
一、导入
一盏灯笼,带领我们走入吴伯萧的记忆深处,走入上世纪30年代,走入旧中国的风俗与文化。
 
二、朗读课文
1. 
2. 
 
三、概括内容,体会情感,学习写法
1. 
第1段: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大人也须用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2段:与灯笼有关的许多美好记忆。(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3段:我和长工李五提着灯笼接夜归的祖父,听祖父讲故事。(关键句:“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提着灯笼,数着星星,爷孙走在回家的路上,爷爷为孙儿讲着故事。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难忘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怀念,对儿时美好往事的怀念。)
第4,5段:我挑着母亲为我准备的小纱灯上灯学。(关键句:“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小纱灯的样子仍在眼前,而我青春已逝,母亲也满头白发。小纱灯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第6段:乡俗还愿,村头灯柱高挑一挂红灯,慰藉孤行客。(关键句:第一句。表达作者对故乡习俗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第7段:元宵节我在山城小县看龙灯,猜灯谜。(关键句:“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表达作者对有趣往事的怀念。)
第8段:族姊远嫁,看满街灯火的辉煌景象。(关键句:第一句。灯笼里承载着灿烂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
第9段: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
第10段:想象意味深长的宫灯。(灯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第11段:想象军营里的宫灯,表达自己的誓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第12段:卒章显志,要做抗日的“马前卒”,投身革命。(卒章显志是散文的主要笔法,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2. 
一盏小灯笼,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故乡民俗的怀念,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小中见大。
 
四、语言特点:简洁,典雅,含蓄
1. 
2. 
3.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