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2022-03-17 17:35: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回延安》教学设计
(2022-3-17)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延安在哪个省份?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贺敬之,16岁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与创作了著名的新歌剧《白毛女》,又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当他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延安人民是如何迎接他的?延安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自主阅读,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随时记录阅读心得。
朗读诗歌
作业
A.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一、朗读诗歌
1.
2.
3.
二、内容及线索
1.
重返延安
追忆延安
窑洞欢聚(插入图片:窑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延安新貌
展望未来
2.
重返——回忆——欢聚——赞美——展望
三、情感
1.
学生发言,教师提示抒情方式: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间接抒发情感(练习二)。例如——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情。间接抒情。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神态描写,表达了诗人与延安乡亲们欢聚时的喜悦心情。间接抒情。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语言描写,表达了延安人民与诗人血肉情深。间接抒情。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场景描写,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人民欢聚的场面。间接抒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2.
兴:先说其他事物,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诗人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先说树,以引起所要说的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兴的写法,表达对延安母亲的感恩之情。
比喻、拟人、夸张
四、延安精神
1.实事求是。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五、作业:识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