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19-08-03 15:17:27)分类: 教学设计 |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谢惠茵
(2019-8-3)
教学目标
1.感受母亲勤俭朴实、善良宽厚、为人热情、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了解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佩、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导入
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胡适的母亲是这样,老舍的母亲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去认识这位优秀的母亲。
2.阅读课文,做批注
第一课时
一、理清行文思路
1.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画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本文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写作的。
“母亲生在农家”(第3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段)
2.本文是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展开回忆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6):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7-12):写守寡后的母亲的性格及其对“我”的影响。
第三部分(13):写母亲为子女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
第四部分(14-17):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二、感受母亲的形象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勾画出母亲对“我”的影响的语句?
2.研讨,归纳
|
性格特点
|
对“我”的影响
|
1.给人家缝洗衣服
|
日夜操劳
|
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习惯 |
2.收拾家务
|
讲究清洁
|
|
3.款待客人
|
热情好客
|
养成好客的习惯
|
4.善待姑母,给邻居帮忙,把姑母的遗产送给她的侄子 |
忍让宽厚,最会吃亏
|
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
5.在乱世中保护儿女 |
坚强倔强 |
软而硬的个性传给了我
|
第二课时
一、体会母亲的爱子之情(第13段)
1.朗读
2.这一段写了母亲为子女所做的哪几件事?
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母亲送三姐出嫁。
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3.母亲送“我”上学时是怎样的心情?
“含泪”,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串串眼泪”,写出了母亲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
4.母亲送三姐出嫁时是怎样的心情?请结合相关词句说一说。
“咬”,“扶”,“看”,写母亲对三姐出嫁依依不舍,但又不能耽误女儿青春的心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三姐深深的爱。
5.找出母亲送“我”返校的语句,说说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笑”,“愣”,“叹”,“递”,逼真的写出了母亲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愣”一“叹”,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去吧,小子!”一句写出了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无尽的爱意。
6.小结
写作技巧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7.拓展
母亲的辛劳与不易,母亲的爱子情深,作者体会到了吗?
体会到了。“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懂事,爱学习)
同学们,你母亲的辛劳与不易,母亲的爱子情深,你体会到了吗?
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1.因为时代原因,作者没能陪伴母亲左右,而是远离母亲去往异国他乡,家信成了母子之间互诉深情的寄托。每逢接到家信,“我”是怎样的心情?
“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一句,连用三个“怕”,是因为“我”接到家信时担心并害怕有不详的消息,是急切地盼望家信与迟疑地打开家信的心理矛盾的体现。
2.文章结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挚爱、痛悼和愧疚之情。
3.小结
写作技巧之二: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达醇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