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2019-07-31 16:22:08)分类: 教学设计 |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谢惠茵
(2019-7-31)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
2.认识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导入,解题
我们在初中时曾学过一篇散文——《大雁归来》,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利奥波德。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人有人的思考,山也有山的思考,山的思考会是什么呢?
2.仔细阅读课文,做批注。
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探求题旨
1.“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
狼的嗥叫所隐藏着的深刻的含义。
2.文中几次提到狼的嗥叫?
三次: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第1段)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第2段)
“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狼的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3.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第2段)
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一句形象地揭示出山与狼的生态关系: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聆听”一词富有诗意,形象地说明了山的客观思考的形态。
4.鹿、郊狼、牧牛人、猎人等明白这一深刻含义吗?(第2段)
不明白,他们只考虑自身的利益。
5.“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3段),你知道是什么秘密吗?
山需要狼来维持生态平衡。
6.题目“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思考狼的嗥叫的含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
题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应该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7.作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白狼嗥的深刻含义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第4段)具体来说,是从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时眼睛里的绿光的那一刻。(第6段)
8.在此之前,作者是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导致了怎样的恶果?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第6段)
恶果(第7段):狼被消灭——鹿(或牛)过多——草原被破坏——沙尘暴——水土流失
9.作者从狼的嗥叫中还获得了什么生活启示?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生活启示?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启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也要像山那样从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能只看到眼下,不能只贪图眼前的享乐。
二、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3):写狼的嗥叫引起的反应。
第二部分(4-9):写猎杀一只狼的经过。
第三部分(10):写从狼的嗥叫中获得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写作技巧
1.寓理性的思考于形象具体的描写、记叙之中。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论述了尊重自然、与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哲理,去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借助于对狼的嗥叫的思考以及叙写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过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作者对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
2.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第4-6段中找出描写的语句。
“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第4段)
“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第4段)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第5段)
“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第6段)猎枪或者说人打破了自然的和谐。
议论句:“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抒情:作者并未直接抒情,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狼的悲悯情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忧虑。例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6段)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心里的懊悔、沉重。
3.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排比(第2段)
在描写鹿、郊狼、牧牛人、猎人对狼嚎的反应时,课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将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生动地揭示了除了山之外的其他生物对狼的认识。
拟人
叙述小狼的活动时,作者用“喜气洋洋”(第4段)一词描写了小狼嬉戏的情景,用“无动于衷”(第5段)描写了岩石的感情。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心理感受程度。
比喻
当描写狼被消灭后山变得荒秃的样子时,课文运用了比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
4.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相结合,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课文文笔简洁洗练,从中既可以体验到深刻的哲理,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文章鲜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