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2019-07-29 16:45:14)分类: 教学设计 |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谢惠茵
(2019-7-29)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
3.品味生动清新的语言。
4.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阅读写景散文的方法:慢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
2.阅读课文,做批注。读完每段后勾画出中心词,想一想本段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这篇散文主要写什么?
写作者居住的小屋(及其周围的景物)。
2.为什么作者称自己的小屋为“空中楼阁”?
因为小屋“立于山脊”(第1,2段交代了小屋的位置),站在山下远远地看,“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第8段)
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第15段)
(夜晚,齐云山上的人家恰似空中楼阁。)
二、理清思路
1.理清思路的方法
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先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将相似的内容合并。
2.文章思路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8):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2):写小屋的位置。
第二部分(3-14):写小屋周围的景物。
第三部分(15-16):点明题旨,总结全文。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小屋为中心,多侧面多角度地将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题目的含义:喻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一、分析小屋的特点
作者的小屋立于山脊上,与众不同。他的小屋有哪些特点?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第2段)
采用倒装语序,意在突出小屋“清新”、“自然”的特点。
“静”,“小巧”,“别致出色”(第6段:“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运用比衬的手法,以树衬托小屋的特点。运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
“含蓄而有风度”(第7段)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性格气质,生动地写出了小屋的特点。
“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第8段)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屋比作“鸟”和“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屋“轻灵而自由”的特点。
二、理解写作技巧
1.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小屋的特点,实际上写自身精神。小屋的清新、自然、含蓄、风度、轻灵与自由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2.生动清新的语言
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请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文章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
适当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使语言显得更加隽逸潇洒。
“山如眉黛”“游目骋怀”“雾失楼台”等。
大词小用
“领土”,“领空”,“空中走廊”。
对比手法的运用
“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
修辞手法的使用,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两个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姿态,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写出了小屋和山的搭配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比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两个比喻角度各异,前两个比喻“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后两个比喻,则直接点出小屋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渲染出小屋灵巧、迷人的风姿。
C.”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用写人的词语“含蓄”和“风度”来写小屋,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D.“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运用比喻,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十分自然。
3.多角度的描写
观察角度:仰视,平视,俯视
观察距离:远看,近看
观察范围:全景,局部
小屋的位置:仰视,全景,远景
小屋的背景:近看,平视;远看,仰视
小屋的“领土”:院内,俯视,近景
小屋的“领空”:仰视,远景
小屋的“交通要道”:移动镜头,或俯或仰,忽上忽下。
4.虚实结合
有形的围墙——无形的围墙
各种各样的花——天上的花(云,霞)
山路——“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文章运用联想,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