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东北的女真族努尔哈赤部落(俗称后金)逐渐兴盛起来,崇祯初年在皇太极的大力整肃下,逐步强大起来,不断侵袭大明朝的长城沿线。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率其弟弟多尔衮、长子豪格分两路进攻大同,一路由多尔衮率领从长城直攻大同,一路由豪格率领从蔚县、广灵、许家庄堡进攻大同。当年驻守大同的明朝总兵是曹文诏,驻守许家庄堡的将领为操守冯谌杵。

首先介绍一下豪格其人,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身高六尺,力大无穷,他与多尔衮是皇太极建立大清王朝的左膀右臂,本应是继承帝位的第一人选,但因与多尔衮两位明争暗斗,最后让顺治帝(即福临)捡了个便宜。

(豪格画像)
豪格从蔚县进攻的时候,早有火路墩(即烽火台)军士通过烽火向大同总兵曹文诏传递了军情,所以曹总兵早早地在从广灵到大同三处进行了严密布防,此三处为林关口、乱石岭、许家庄堡。仅仅一个林关口,豪格猛攻了三日才好不容易攻破。当地总振威营一千余人全部阵亡,后金军则付出了比这沉重数倍的代价。攻破林关口后豪格恼羞成怒,便下令屠城,后金军“三日不封刀”,掠夺屠杀触目惊心。乱石关攻守战同样惨烈,攻守持续了整整五个昼夜,后金军与明军振威营横尸遍野,但由于明军振威营驻守兵力太少,最终被攻破。接下来豪格大军直指许家庄堡。
再说许家庄堡,至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被明朝政府确定为官堡后,同年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夯筑城堡运动,到万历二十七年开始包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全部完工,建成后一直是大同——宣化两府之间的交通要冲,大同府总兵一直在许家庄堡驻有重兵,在瓮城(即现在的瓮圈)设有大明定点仓库,并监管沿线十二座烽火台,首领为操守级别,这时驻许家庄堡的操守是冯谌杵,这个人在许堡任职已经五、六年了,资历较深,与聚乐城守备包炳一起属于曹总兵的得力干将。
女真人一路烧杀掠抢,若是让其攻破许家庄堡,不要说大同镇的东大门被打开,就连附近的军民也将惨遭杀戮。于是,冯谌杵立即召开振威营将官大会,决定收缩兵员,将附近数个村堡的振威营军士全部收抡到许家庄堡内;又招募民勇协助守城;在城墙外四周布设陷阱与大坑。没过几天,豪格率领的后金军浩浩荡荡来到许堡城下,女真人不象汉军与蒙古人,即使是再大的伤亡,在豪格亲自率领下也是悍不畏死的冲杀。两军激战三昼夜,血流成河。不过冯谌杵亲自率家丁队登城,自己也直接参加战斗,守城振威营将士为保护家人,自然寸步不让。女真豪格的一部正红旗由于过多的伤亡,已经难以为继,最后豪格决定放弃攻打许家庄堡,不得不率领正红旗先行撤退。许家庄堡保卫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注:本文资料内容大部分引自《大明1629》第381、第4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