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堡民俗文化

(2025-01-11 18:23:14)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许堡

许堡民俗文化

1、结婚

明清及民国时期许堡人的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成功后,就要举行“定婚”,意思是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已经同意婚姻并确定下来。这个时候男女双方都要提供各自的生辰八字,名曰“换贴”,以便双方父母查看是否适合婚配。所以定婚也称“换贴”。定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定婚财物,明清到文革前定婚财物一般是手镯、戒指、耳环之类,文革以后一般是手表,改革开放之后又恢复金银首饰之类。在定婚以后,男方就需要准备新婚被子,缝新婚被子很有讲究,要求缝被子人必须是“全人”,具体说就是丈夫及儿女全有,且未发生过婚变的妇女。女方准备的一般是嫁妆,明清及民国时期女方要制作精美的绣花小脚鞋,以便新婚时被人赞美品评。结婚前一天称“催妆”,这天男方要由媒人及姐夫陪同去女方家,名曰“下茶”,其实主要是解决一些遗留问题,避免第二天正式娶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女方这一天会由女长辈给“开脸”,主要是去掉脸上的汗毛,方法是用两根交叉的线在脸上旋转,这样就会拔掉汗毛,这也是过去未结婚女子称“黄毛丫头”的原因了。同时这一天新娘要吃翻身饼,就是娘家人制作馅饼,让新娘坐得高高的吃饼,并说一些吉利语,名曰“翻身饼”。结婚当天,男方要送给女方五~七根整根肋条的猪肉,名曰“离娘肉”,女方再返还三~五根肋条的猪肉。男方迎娶新娘的方法:明清一直到建国初期的1954年以前都是用轿子,1954年以后到文革前改用马车拉的轿车;文革时期,一般是由男青年用自行车带上新娘迎娶;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用汽车迎娶新娘的方式。新娘下轿要下轿钱,一般由新娘的嫂子接新娘子下轿,在下轿前,村里的人们习惯看媳妇,明清到民国时期主要看的是小脚及小脚鞋的精美装束,人们对新娘美丑的品评主要是脚的大小,并非现在人丑俊的品评,这是那个时期审美观与现在的不同。新娘要头戴凤冠,新郎要十字披红。结婚典礼是在家里的院子里进行,前面要笼旺火摆八仙桌,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时期,门头两面挂红旗,中间挂毛主席像,典礼仪式名曰“上拜”,新郎新娘要对长辈行鞠躬礼,按照份的大小依次进行,参加婚礼的亲戚都要随一定的礼钱。新婚庆典的筵席,从明清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一般都是五种菜,俗“五大碗”,基本上有:扒肉条(也称:定面肉肉丸子(或粉丸子)、油炸豆腐、大烩菜、大凉盘,改革开放以后变成了“八冷八热”,主要是增加了鸡鱼牛羊肉以及海参鱿鱼类,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基本上是在饭店办酒席了。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对面饭”,主要吃的是“长寿面”,由手扞面(或挂面)和小水饺组成,这个时候包的水饺一般会“做手脚”,饺馅可能是辣椒、花椒、咸盐等,主要是为了耍笑新娘子。对面饭结束后才能入洞房,名曰“圆房”。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到新娘父母家,名曰“回门”,这个仪式结束后才算结婚仪式全部完成。

 

2、丧葬

 

长辈大限将至,子女们立于侧聆听遗嘱;去世后,首先要用拳头打烂一框窗户(指过去的麻纸窗户),有玻璃窗后推开一扇窗户,意思让亡者的灵魂早点离开然后脱去亡者身上衣服为其沐浴,沐浴后穿装老衣,穿的装老衣要求衣服不能带铜铁等金属,否则将来生的后代不聪明,另外还不能穿带皮毛的衣服和鞋帽,否则下辈子容易投胎转动物类。者袖子里要装有馒头(馍馍),名曰“打狗饼”,意思是到了阴界碰到狗可用来打狗,同时袖子里还要装些纸钱,据说是为了在去阴界的路上打点牛头马面、孟婆、黒白无常等小鬼。然后才能将亡者放入棺材里,名曰“入敛”之后要杀一只鸡,名曰“倒头鸡”,供于供桌前,用以祭奠然后看日子确定出殡日子,并将死者的生卒时间及妨碍属相用麻纸张贴在门外,名曰“殃状”,意即出殡时街坊邻居及亲友有冲撞属相予以回避同时这个时候子女要通知近亲,名曰“报丧”;同时雇人去祖坟打墓,打墓前要先到祖坟的后土处祭拜,意为向当地的土地爷打报告,到祖坟的明堂处烧纸,意为向先祖们报道了,然后在打墓处用金簪(或银簪)划出墓地范围,名曰“破土”,这以后才能正式打墓了;亡后第三天中午蒸熟糕才能棺材,名曰“封材”,因封棺材用的木铆钉形状像银锭一样,故也称“封银锭”。据说这一天死者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死亡,他会在望乡台看到亲人的哭泣。棺材前子女要用棉花沾水清洗眼,名曰“开光”,并把洗面的水喝掉,以表对长辈的尊敬,见长辈最后一面棺后就可以请画匠画材了出殡的前一天,名曰(许堡人读作:施灵 ,这天会请鼓匠吹拉弹唱,上午会有亲家人送“猪头”一个、一斤大馍馍(或面包)四个供于灵堂前,亲戚朋友“状子”就是一些布料和被面之类)挂于灵堂侧面,现在多以送花圈。同时会有街坊邻居端上长条盘及五碗素菜祭奠,名曰“堂祭”。下午子女们要去坟地为亡坟墓清扫、摆放些冥用家庭用品,完毕后用扫帚扫地不留脚印倒退出来,名曰安家”;晚上男孝子们带上死者的牌(现在一般是遗像)上街举行祭奠仪式,名曰“散灯”,灵牌(或遗像)一般由女婿双手环抱于胸前,散灯的灯笼一般由外甥打,这也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由来,并到城隍庙摖纸,在城隍庙摖纸也有讲究,由死者的子女用冥币在墙上摖,当冥币挂住后,就认为死者接住了钱,然后就地冥币散灯回来时儿子们要一路大哭,至家门口,女眷们要跪在门口等待,名曰“接灯”,这时一起在门口烧纸;夜晚一家的子女及媳妇女婿要轮流“守灵”,意为不让亡者孤单;凌晨三点要炸油糕供在棺材前,名曰“压材糕”,然后要移动棺材,名曰“移材”,意思是告诉死者醒醒了,快要上路了。然后媳妇们要在棺材下面“摸材底”,名曰“摸底財”,并有固定的口诀,诸如:一摸金,二摸银,三摸一个聚宝盆等等出殡当天名曰“发阴”。出殡前,过去由画材匠(现在由“二宅”)将供桌上的供碗打碎,名曰“斩碗”,然后由儿子及侄子抬棺出来,这个时候的禁忌有:人员相互之间不能直呼名字,意及防止被亡者领走,家人及外面看发阴的人中有妨碍四种属相必须回避,否则会不吉利。运送棺材的工具在民国以前一般用“杠”,建国后到70年代一般用马车,现在采用专用的殡葬用车,打幡一般都是长孙打,以表后继有人,灵车走到村口十字路口,由长子将丧盆打碎,名曰“打丧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死亡在外的,灵车上还要有一只活鸡,名曰“引路鸡”,并一路不间断散些圆形的纸质冥币,名曰“引路钱”;出殡后,鼓匠要对着死者屋子吹一会儿鼓匠,并将一张贴于房屋某处的符纸拿走,名曰“起殃”,殃”在民间认为是人死后的守尸魂,“二宅”和看日子的先生都能确定人死后“殃”落的位置,并在该位置贴上一道符,“起殃”后意及亡者灵魂已不在家里了,也就不会有鬼怪闹腾了。同时家里的媳妇要打扫棺材底,名曰“扫材底”,实际意思是“扫財底”有聚財之意。出殡后的第三天全家子女要到坟地祭奠,名曰“复三”(许堡人习惯称“发三”)同时子女们用手将坟土摸平,名曰“圆坟”。这以后一直要过七个七才算丧葬仪式结束。

3岁时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末为除夕,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主要习俗有请祖宗、贴春联、笼旺火、年夜饭、熬年、接新神。

请祖宗一般是除夕前在家里制作准备祭供祖宗的牌位,名曰“亡疏”,用白纸制成,长尺余,宽二寸,立方体,中空,填以香帛,外贴红纸,上面书写先辈名讳,供于诸神位之侧,于除夕黄昏时上供、焚香、烧冥币、爆竹、跪拜,一如先辈到家。也有于除夕前一天去坟地请祖宗之家,请回来至家门口,打开门静默侧行,如请客人进家,请安其位后供奉与前述一样,自此开始至正月十六天天三顿供奉。

贴春联一般都是除夕上午,出门过年的也有除夕前一天贴的,所有房屋的窗户均需贴春联,街门要贴主春联,门上除春联外有的还贴“福”字,厨房灶台上方贴“台头见喜”,街门口对面要贴“出门见喜”,旧时有牛羊圈的也贴春联。

除夕下午,家家笼旺火于院中,状如小浮图,中空,顶部覆以“旺气冲天”红字小条幅,撒上少许土,名曰“万年土”。除夕晚上子时后点燃旺火,开大门,摆供桌,供祭品,上高香,燃放爆竹,名曰“接新神”。旧时传说新的一年玉皇大帝在这个时候会派新的各路诸神下临人间执政,所以接新神很是隆重,接新神仪式后,家里人会在供桌前烧黄表敬神,有的会许愿。

接新神后,一家人会坐在一起,或谈话、或讲故事、或玩牌,名曰“熬年”。

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又称五穷日,是日天将晓,家家清扫庭院之积垢,用簸箕送出门外,名曰“送穷”。旧时许堡家境一般人家从破五开始就恢复以往家常饭了。

八仙日: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日”,旧时许堡人以逛庙和游览城墙为主,名曰“散百病”,逛庙多以逛龙王庙、观音庙、佛殿庙、老爷庙、奶奶庙,有布施的有上香的,祈求一年顺利。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明清及民国时期,寺庙上灯,商号也张灯结彩、放爆竹,村民组织登高跷、划旱船、舞龙灯,涂脂抹粉扮作诸戏剧人物,活动于堡内堡外,男女观之者甚多,文人雅士则以猜灯谜结文字缘;建国后,因许堡是公社(乡)政府驻地,各单位组织有高跷队、秧歌队、背阁、挠阁、车车灯、龙灯、旱船入堡比赛,亦或相互拜年,夜晚各生产小队均在路口点燃旺火,各种活动如白天,活动结束后有时唱戏有时放电影。元宵节晚饭一般都吃元宵。

正月十六送祖宗:正月十六供奉祖宗于堂,于太阳落山前将除夕所供之亡疏盛于罗面罗子中,于村口十字路口烧掉,意及祖宗骑骡子走了,名曰“送祖宗”。

二十小天仓、二十五老天仓: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家家凡储米面处必焚香,祈求一年米面满缸。

二月二龙台头:明清及民国时期,早晨家家从井里打上水,灌入茶壶中,一路洒水入家止,将壶中水倒入碗中,将钱币放入碗中(根据该年治水的龙数放入钱币数),供于神位前,余水倒入水缸中,名曰“引钱龙”,午间多食面条粉条,名曰“挑龙尾”;今成了男子理发的日子了,因民间传说正月理发死舅舅,所以大部分人正月未理发,二月二“龙抬头”理发认为大吉。

清明节:旧时,清明节以节在阴历何月之初一为始至节之日均为祭扫之期,不限于清明节一日,是日凡为人子孙者无论老幼皆在坟前上供时食、烧冥币,然后跪拜祖先,走前清扫坟墓杂草名曰“扫墓”;现在,清明节从阳历41日至清明节 45日为祭扫之期,由于各地均种植易燃的松树,且政府明令禁止上坟烧纸,故现在上坟以上供时食、水果,坟头供花为主,冥币于清明节晚上在十字路口烧掉。旧时,清明节期间还是儿童放风筝的季节。

四月八:阴历四月初八,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故也称佛诞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四月八逛庙会。许堡四月八逛庙会以奶奶庙庙会为最,届时有还愿人家请的戏班在奶奶庙乐楼演出,有想生孩子的去拴娃娃,有为小孩祈求治病的,有为圆锁孩子请求开长命锁的。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节前各家用江米、红枣为原料,外包苇叶成三角状,蒸熟后凉食,名曰“粽子”,是日清晨家家在门头贴色纸符悬艾叶,人人用放入艾叶的水洗脸,意及有人爱,手腕佩戴五色线环,名曰“端午绳”,饮雄黄酒,小孩背后贴五色纸符,用雄黄酒洗七窍,兼意为辟邪气驱毒虫也。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清明节一样也是扫坟期,是春秋祭祀之秋祭。祭祀期是从阴历七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每日均可,现一些人也有立秋前上坟的习俗,俗曰:秋后上坟出“秋呆子”。与清明节不同之处是上坟后需拔些谷苗、黍苗、豆苗之类披于坟墓上,意及告诉先辈五谷将成熟也,同时还将部分谷苗、黍苗、豆苗带回家后悬于门头,意及已经上坟了。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一年中除大年之外的第二大节日,先期半月前堡内各街巷竖起饼炉为各家加工月饼,每家户加工三五十个不等,每日上下街及官道卖瓜果、卖羊肉吆喝声不断。中秋之日身在外地的孩子会回来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晚上,月亮升起之时家家会在庭院摆上桌子,放上水果、特大月饼供奉月宫爷,十六早晨将供奉的月饼按家里的人数等份切开分食,不许外人吃,名曰“团圆饼”,其余饼亲戚之间互赠,尤以赠出阁女为丰。旧时,十六日还要用瓜果、月饼供奉太阳炎光星君,现已弃用。

寒衣节:阴历十月一日为寒衣节,民间认为这个时候天气变冷,身在阴间的先人也要穿棉衣了,旧时,家家用五色纸剪成衣服、鞋、帽,内填一些棉花,于太阳落山之后在十字路烧掉,名曰“送寒衣”,烧后有妇人哭之者,现在,均是到卖冥币的商店购买现成的寒衣。

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数九的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肉,俗有“冬至不吃肉冻了脚指头”之说。

腊八:阴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腊八前一天,孩子们会拿上斧头、筐子到大、小西河砍冰,用筐子背回家,一路上吃着冰块,嘴里喊着“腊八的冰吃死也不肚疼”。腊八凌晨,家家将冰块化水于锅,用豇豆、小米、红枣、糖等熬制粥,名曰“腊八粥”,熬熟后先将一小块腊八粥粘在街门上,让神鸟金翅雕也品尝一下人间美味,相传腊八早晨佛祖派大鹏金翅雕巡视人间,吃了谁家的粥就能给谁家带来吉祥,所以人们赶早不赶迟,信佛之家还要将粥供奉佛祖,因佛祖释迦牟尼于是日修成正果。俗传腊八粥必须于太阳出来前吃,否则容易得“红眼病”。

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夜晚用麻糖祭祀灶神爷,俗传灶神爷这天晚上上天向玉帝报告一年来的人间事,故用麻糖祀之以封其口,让其上天言好话。又说人间诸神兼于是日上天,至除夕夜子时后玉帝方派新神下人间接替。故自二十三至除夕,凡婚祭扫舍皆不择日辰。旧时许堡人从小年开始开始换饭,也就是吃好的了,至破五又恢复正常饭食。

4、陋俗:

缠脚:从明清一直至民国初年,许堡与大同其他地方一样,妇女必须缠脚,当年品评女子的美丑与现在不一样,是以小脚为美,名曰“三寸金莲”,故有女儿的家庭,当女儿三四岁时,就开始给孩子缠脚,因这时脚正好三寸左右,且骨骼较软,易于缠脚。方法是将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压于脚板下,用生白布及马连带缠裹,大拇指也包裹住防止脚长(zhang)长(chang),这时孩子会疼的呼天喊地,母亲安慰孩子,大脚以后没人娶,过几天就不疼了。女孩子的缠脚要经过三四年才能固定成型,这些年孩子一直在疼痛和哭声中度过,俗语有“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要求放脚剪辫,即女子放脚男子剪辫,但许堡及周边仍有家庭偷偷为女孩缠脚。民国六年(1917年)山西督军阎锡山提出“六政三事”,六政中就有一项“天足”,强制要求妇女放脚,这样才逐渐终止了缠脚这一陋俗。

治疗鬼凡鬼凡是指身上突然出现很多红疙瘩,奇痒无比,实际上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说的寻麻疹,其实治疗也简单,用些抗过敏药就好了,但在许堡的民间却认为是鬼神的作祟,所以治疗也是按敬鬼神的办法,方法是用冥币擦患处皮肤,然后把擦后的冥币投入行走的羊群中,这样相当于把鬼送走了,不过据老人们讲该办法还很有效的。

给小孩叫魂儿:该办法适用于小孩受惊吓出现高烧、半夜突然惊醒啼哭症。许堡老人讲这是小孩吓得丢魂儿了,民间认为人的灵魂与肉体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丢魂儿后就得叫魂儿。方法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由父亲或母亲带上孩子的贴身背心,到井口(现为水龙头)那里喊孩子的乳名三次,然后再喊回家三次,叫完魂后再把孩子的背心悄悄放在孩子身上,一连叫三天魂,这样孩子的灵魂就会回来。该办法据说也很灵的,现在一些老年人仍采用该办法为小孩叫魂。

撞客:所谓撞客就是患者突然出现说话声音变调,好像是亡人借其嘴说话,有时会说出亡者家庭的一些隐私,有时也会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这在现在医学上属于精神病症的范畴,但在科学落后的过去却认为是撞上了死去的亡人,患者的大脑由亡人的灵魂支配所致,所以需要送走亡人,办法是由阳气旺盛的几个年青力壮的男性青年,架起病人过火,据说鬼最怕火,过火后跌上一跤,鬼就会送走。据老年人讲过火后患者病就好了,且对之前事一概记不得。另外还有一种治疗办法,就是用纳鞋底的锥子扎患者的虎口(拇指与食指中间那里)或人中(鼻子下面中间较凹部分),也能送走,据说鬼一般藏在这两个地方。

治疗小孩夜哭症: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如果经常夜哭,可写一张《夜哭单》帖在大街明显地方,就能治好。夜哭单一般上写:天苍苍,地茫茫,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编,孩子一觉睡到大天亮。

治疗踩孩子:许堡民间认为,人一出生灵魂并未进入肉体,而是在出生地的周围游荡,孩子的生长过程也是灵魂逐渐进入体内的过程。灵魂也是能够认识人的,家里的人他(她)都能够认识,并相安无事,但生人进来可能将逐渐进入体内的灵魂吓走,没有了灵魂的孩子会死亡,这就是俗称的踩孩子。所以,过去(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家里生了孩子后,在一个月之内(即坐月子)门头要插草(用红布条束的干谷秆子),并且男孩是双束插在门头两边,女孩是单束插在门头一边。目的是提醒外人该家生孩子了,不要随便进入。如果外人确实需要进家的话,那就要先在外喊家里人,告诉他们把孩子抱起来,这样才能进家,也不会踩着孩子。但有时一些冒失鬼忘掉这一禁忌进了家,有的时候孩子会出现啼哭不止,这就是所谓的踩孩子了。治疗踩孩子的办法分两步,首先要求踩孩子的人,把裤子的下角让生孩子的家人撕开,这样相当于破了;其次就是家里的治疗办法了,抱起孩子在孩子的背上用唾沫搓,马上出来了又硬又黑的毛,然后用篦梳刮掉这些硬毛,再用手指挤孩子的乳头,喷出白色液体,孩子就安心睡了,也不哭了,也有的时候会发现用唾沫搓后的背上会出现明显的脚印。

生男孩的办法:过去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人专只男孩,所以有的家庭生了多个女孩,就需要生个男孩来续接香火,办法是在上一个孩子生下后,留下燕窝(脖子后面部位)的胎毛不剃,编成一个小辫子,这就是俗称的拉弟辫,这个辫子不能随便剪掉,要到12圆锁后才能剪掉。同时前面的那些女孩的名字也要体现出家里需要生男孩的愿望,比如拉弟、缠弟、引弟等等。据说这样的目的是让主管生孩子的神仙曹奶奶理解家庭生男孩子的愿望。具体该办法是否灵验无从考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