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冯简历:真名叫郭世官,生年不详——卒于1649年。因作战勇敢,象疯子一样敢冲敢拼,且弟兄排行老二,故许堡人称作“郭二疯”,后许堡人感觉“疯”字不吉利,就称作了郭二冯。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农历十二月,驻守大同的姜镶总兵竖起“反清复明”大旗,第二年正月雁北各县纷纷响应,包括左云、右玉、平鲁、朔县、马邑、许堡、应县、山阴、浑源很快被起义军占领(清《云中郡志》)。


(清胡文烨《云中郡志》卷十二.逆变)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许堡举起“反清复明”义旗,当时许堡城内有两员大将,一位是许堡人郭二冯,一位是浑源人张总兵,两人是绝佳搭档,竖起“反清复明”义旗后,许堡的义军“易冠服”,军民以割辫为标志(《明清档案》第十册),军队“以明旗”相号召(傅山《霜红龛集》卷十五),发布文告遵用永历正朔(《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二),与大同姜镶总兵遥相呼应,清廷无奈派来摄政王多尔衮平叛,雁北各县奋起反击,给了清军以重大打击。大同久攻不克,清军无奈重点转攻大同周边的浑源、朔县、左云、许堡。农历三月,多尔衮率清军攻陷浑源城,义军首领方三、唐虎壮烈牺牲;农历四月阿洛格率清军攻陷左云城;接着清军攻陷了朔县城,义军首领张英父子阵亡;大约在农历四月——五月间,多尔衮率大军直指许堡,但驻守许堡的郭二冯誓不降清,决心凭借坚固的城墙与多尔衮决一死战。为此囤积食物、加强防务,从附近购入大批粮食、蔬菜,东西堡门及正堡门除关闭堡门外,内部又用沙袋堵塞。城墙上的布防有弓箭手队、火铳队、大刀队,火铳是装满铁砂、绿豆的攻击武器很有杀伤力,城墙上面四周都放有滚木雷石。除义军外许堡村的男女老少也一起参战,妇女负责做饭、送水、救护伤员,男人们与驻军一起都上城墙抵抗清军。
双方战鼓隆隆、喊声震天,清军的攻城云梯刚挂住城墙,上面的人就扔下了滚木雷石,把云梯砸得支离破碎。清军想用弓箭手掩护云梯攻城,但郭二冯让成排的火铳手向清军投弹,清军死伤无数。许堡久攻不克,顺治帝大为恼怒,命多尔衮增兵限期攻下许堡。当时多尔衮听从了一个民间术士的建议,掘郭二冯祖坟可以制服他,为此清军派兵掘了许堡堡北石人(现砖厂位置)郭家祖坟。再说堡内的郭二冯,在此之前也聘用了一位民间术士,是文水县人,该术士告诉他100天内不能出城,这样才能保证成就大业,但到了99天的时候(正是清军掘坟的时候),郭二冯心情烦躁决意非出城不可,出来后两个胳膊绑上两个簸箕,从南城墙东面沿垛墙向西奔跑,跑到西关的城墙时腾空而起,驾着簸箕直接向西飞去。清军看到后面面相觑,多尔衮没有办法了,再次请术士帮忙,术士告诉他将郭家祖坟的明堂砍断就可逮住郭二冯,于是清军又砍断了明堂石碑。这时郭二冯正驾着簸箕飞往大同,突然在大同东堂坡掉了下来,被清军用挠钩勾住抓了起来。多尔衮为了泄私愤,对郭二冯施以最残酷的刑法“五马分尸”,并且用绳子绑住肛门,将肠子都拉了出来,鲜血一片、惨不忍睹。以至于后来大同东堂坡一带土质都是红色,当地人们传说是郭二冯的鲜血染红的。
清军处死郭二冯后,堡内群龙无首,马上被清军攻破。清军进堡后,多尔衮命令,将许堡人斩尽杀绝,又听从术士建议将郭家大院(现在大队旧址南,大队旧址的位置是郭家后花园)掘地三尺,并灌以大粪,目的是让其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虽然清军对郭家进行了斩尽杀绝,但还是跑出了两位郭家幼童,这两个小孩分别被郭二冯的舅舅靳家和另一门郭家隐姓埋名收留下来,后来繁衍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五、六代了,一门后来又搬回许堡,也就是郭印荣这门,另一门逃到东井集镇大石庄村,建国前,每年还来许堡认祖归宗给郭二冯上坟。
由于郭二冯被五马分尸没留遗骨,许堡人为了纪念这位有民族气节的英雄,铸了一个“银人”放在棺材替代,并在墓前立有石碑一块,铭文主要是介绍了郭二冯生卒年月,以及抗清事迹。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将石碑打断,并下墓穴寻找“银人”,但墓中只是一具空棺,其他什么也没有,却有盗墓贼盗过的痕迹。好在郭印宦专门从断了的石碑上抄下了铭文,但由于前些年郭印宦去世时家里失火该手抄铭文稿遗失,据郭印官的孙子郭柱成讲,小时候与爷爷一起去石人(许堡地名)的郭家坟上坟,看石碑后记住了郭二冯的真实名字叫“郭世官”。另外,郭家家谱原由郭印宦保管,据说也有郭二冯的详细资料,在文革时期怕惹麻烦将其付之一炬,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的遗失确实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郭二冯抗清虽然已经过去了360多年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却在许堡周边代代相传。
(注:本文参阅了《云中郡志》《明清档案》《清世祖实录》《浑源县志》《左云县志》等史料,特别是张金、李元宏以及郭二冯后代郭印禄、郭天清、郭天珍、郭柱成等提供珍贵历史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