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2023-07-24 12:39:49)
标签:

历史

文化

许堡

杂谈

1、 建国初许堡烟酒专卖批发部

作者:武振业

建国初期烟酒属国家专卖,阳高县城设有煙酒专卖公司,当年考虑到县南部各乡供销社到县城运货不便,于1953年在许堡设立了许堡烟酒批发部,负责许堡、册田、友宰、南徐、阁老山等乡镇各供销社的烟酒供应。

批发部选址在东场面刘斌的外院(现张金院南,原为里外院)。工作人员二人,李原福为负责人,常帮乡里工作,还有一位是武福景,负责业务办理。正房为库房兼李原福的宿舍,考虑刚解放初期治安形势的严峻,批发部还配有步枪一支。当年批发部房屋简陋,无专门货架,靠正面墙摆的都整箱的香烟,一直摞到挨住屋顶,东墙也是一样。靠南墙放置着一排大酒缸,为方便运输,拉來的是原浆高度酒,批发给供销社时才兑水至六十度,阳高县南部各乡供销社都在此领取。1954年一场连阴雨下的房顶漏水,便把煙搬到里院房东石头窑内,才避免了国家财产损失。天晴后搬到了下街张玉恒的门面房,过了段时间,觉得门面房不太安全(晚上有时无人住守),又搬到官道李义忠下房。批发部只负责批发业务不零售,但过时过节可卖给复转军人每人一斤白酒。批发部还有一项职责是负责监督小贩、供销社的白酒浓度,防止掺水损害顾客利益,这在建国初期防假冒伪劣起到了很大作用。

1956年阳高县南部各乡镇供销社都有了皮车,运输不再困难,批发部随着撤销。李原福调回县烟酒公司,武福景因家庭拖累留在许堡,调入许堡供销社。许堡烟酒批发部成立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在建国初期为了丰富阳高县南部各乡镇人民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许堡公社加工厂

作者:李恒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加工厂厂门旧址)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加工厂职工宿舍旧址)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加工厂车间旧址)

   

 

一、六十年代的艰苦创业

1966年,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提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许堡公社决定创办农中。初步设定该校为一所半工半读性质即既学文化知识又学技术的农业技术学校。当时的公社副书记周有宝任校长,又调肖政和、肖满贵和李恒三人任教师。

与此同时,公社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创办了加工厂,为的是学校和加工厂相互扶持,各取所需,同步发展。一方面加工厂帮助建设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又为加工厂培养技术人才。加工厂的技工是从许堡、下庄、养老洼、东水地等村抽调的,木匠三名,铁匠三名,泥瓦工四名。并任命上庄大队主任王恒担任厂长。

当年,从许堡公社十三个大队中招收了六十名未能考入普通中学的落榜生,编成一个班,借住许堡小学,边施教,边参加农中建设。

农中校址选在许堡村西,是在原奶奶庙旧址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总括面积2500多平米,内有两座殿庙,一座约200平米,一座约100平米,均改造为学工作坊。

然后所有师生及加工厂的工匠们不分彼此,泥来水往,搬砖捡瓦,沿墙跨壁,施柁架梁,在短时间内又盖起两栋教室,十间宿舍,十间工作车间。

师生喜迁新校址,依然施行半工半读制,这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费便可自给自足。加工厂同样入驻新校址,两单位唇齿相依,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初始学工时间,曾给九梁洼林场苗圃修枝灭虫,算得报酬,除了解决学生生活费外,全部用于教学经费,购置木工用具:锯、凿、镚、斧,以及铁匠用具铮、钳、锤、鏨等。

学生三年亦学亦工期满,一半原地留于加工厂就业,一半回大队另操它业。此时的加工厂也于磕磕绊绊中不断发展。

为了尽快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厂里决定将留厂学生送大同齿轮厂进行技术培训。分别学车、铣、铇、钻、电焊、翻砂、电机修理等各种技术。

学生培训期半年,齿轮厂不仅不收取任何学费,还尽心竭力培养技术人才。期间齿轮厂师傅手把手指导,厂领导还让学生直接上岗实践操作,使得学生们提前学成返厂。

加工厂又设法从矿务局中央机厂报废设备中捡选了两部旧车床,两台旧电焊机,一台旧小型炼铁炉及一些旧沙箱,一部旧台钻,一部旧气锤,三台旧电机等设备。本来打算低价购置,不曾想中央机厂很痛快地将这些旧设备无偿赠送给了加工厂。

之后,又由李恒牵线搭桥特意聘请其同学——大同四二八工具科的工程师刘进文带领三位技工,将这些旧设备一一修好,变废为宝。为感谢他们,加工厂决定要付给他们一定的劳务费,而他们分文不收,真正体现了当年那种一心为公,不计报酬甘为集体主义精神。

一九六九年培训学生全部回厂,投身车间生产,厂内机械轰鸣,锻锤打铁声整日不断,充满勃勃生机。

加工厂产品有服务农业的铁锹,头,锄板,畜力耘锄,还有服务矿区的道钉,煤斗车等。

二、70年代的辉煌发展

70年代许堡公社加工厂已经是雁北地区有名的山西省优秀社队企业,年生产销售额在百万元以上(这在那时是很了不起的),有职工100多人。企业除了维修农机具,主要是发明了当时急需和后来一度盛行的铝制“雁北人工降雨喷头—33型”(简称“雁喷33”)。产品供不应求,成为雁北地区产的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

另外就是大力生产新式农具,如播种机、玉米脱粒机、机耕犁、云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还生产汽车,这在现在年青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但确有此事,当年生产的汽车采用柴油发动机,驾驶室的顶棚是老师傅手工用铁皮打出来的,虽然该车外观不怎么好看,但确实运行在许堡公社各地。由于技术力量的加强,很多项目受到雁北地区的嘉奖。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公社加工厂还出现过援外的技术工人,援助坦桑尼亚,受到该国总统的接见。优良的技术,标准化的管理,可观的收入,吸引了大批青年,很多高中毕业生想尽办法来这里上班,该厂一直红到70年代末期。

斗转星移,四十年过去了,这里只能成为许堡人们心中的记忆了。

3、许堡公社打井队

作者:李恒

一九七三年大同县县水利局调拨给许堡公社一部卷筒式冲击打井机。为了充分利用新设备,更为了尽早解决全公社旱田灌溉问题,公社让加工厂组建打井队,可当时加工厂并没有懂得操作打井机的技术人员,更不用说掌握熟知打井技术了。公社了解到李恒先前有在大同四二八厂工作的经历,决定让他回加工厂协助解决。

李恒仔细看了说明书后,几番认真琢磨,便叫了六个小青年,将井架立起,组装起柴油机和卷扬机,然后亲自上手操作试机,柴油机启动后,只见机架钢丝绳牵引着冲击锥头,上上下下稳稳冲击井筒。这次初试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小青年们更是欢呼雀跃。而厂长王恒看后也很是认可地说:“你选人领着打井吧。”

于是从厂里选了六人做操作工,一名电焊工后勤维护,就这样许堡打井队便诞生了,着手到各生产队打井。这一干就是好几年,期间摸爬滚打,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硬是从一个门外汉一步步坚持下来,竟也掌握了些许打井的技术要领。当时在没有今天这样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情况下,仅凭肉眼凡胎,徒手攻关,的确不易!打井就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大事业。

在实际操作之前,他们购买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认真学习,做了大量功课,初步总结出打井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术要领及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定井位,需选在富有地下水且地下没有磐石隔层之处;其次井孔要打直,保证不坍塌;再次井管要下直,穿插严实合缝,不漏泥沙;最后是重中之重,机械操作安全,杜绝事故。

为此,还组织所有机组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并邀请清泉打井队师傅讲授有关打井的方方面面的学问。尽管如此,依然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

到浅井打第一眼井,井孔就打歪了,到集仁打第二眼井又卡锥了,两眼井的报废,令他们深深认识到要真正掌握打井技术并非易事,但他们没有灰心,而是发誓定要战胜困难攻克技术难关。

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孔歪是因打井操作时松绳过长;卡锥是因焊接的锥头尺码偏大,超过井孔。

到上庄打第三眼井,首先在操作上做了调整,松绳缩短了,焊锥尺码减小,之前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井孔打直了,锥头不卡了。可又出现了新问题,下管接口错位,井水量微浑浊。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在下管车及吊管器上,于是又重新设计改制了下管器。之后又重新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地下水流向,选定井位,在上庄打第四眼井,终于成功打出了一眼出水量每分钟六十方的优质机井,且水质清澈无杂物。

实践出真知,最终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各项打井操作技术。

在此基础上,为尽早实现公社一人一亩水浇地的计划,他们从大同城区打井队和雁北地区打井队各借了一部他们闲置的旧大型打井机,在加工厂维修后,抽调人员,昼夜不停,奋战在各生产大队。平均下来,有九个大队打机井在三眼以上,还在上庄,下庄之间打了十二眼井,形成了一处井片网,超额完成了一人一亩水浇地的计划目标。如今,这些机井仍然发挥重要的灌溉作用,造福乡民。

4、许堡公社农机站

作者:李恒

一九六九年七月,国家派发给许堡公社一辆五十五拖拉机,一九七二年国家又派发一辆链轨七十五拖拉机,于是公社又成立了农机站,任命清泉大队田茂广主持操办。老田是个头脑灵活有想法的实干派。他仅凭手里的两台拖拉机把农机站办得风生水起,完成了建站、拓展等艰巨任务,进而服务全公社。他那种因地制宜、做事有技巧的实干做派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首先,为了建站,老田与上庄大队议定,拖拉机为上庄大队耕地,上庄大队为农机站建站供砖。老田又于阳高水泥厂议定,农技站为水泥厂拉煤,水泥厂提供水泥。又利用本地便利,与加工厂商定订制门窗。

老田又从各大队选调二十名青年,四名泥瓦匠,头顶烈日,奋战暑夏,砌就十间砖窑拖拉机库,十间砖窑宿舍,十间砖窑拖拉机修理车间。他以最低的成本干出最大的业绩,为公社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超前做好准备。

到一九七六年,农机站拖拉机拥有量:链轨七十五三辆,铁牛五十五一辆,五零一辆,三零一辆,手扶三辆。配套农具:重型五铧犁三部,轻型五铧犁一部,三铧犁两部,重型缺口圆盘耙一部,播种机两部。

每年春秋两季,各辆拖拉机在公社各大队,四万两千亩土地里,昼夜不停深耕松土,增厚活土层,提高土地质量,粮食亩产大大提高。

5、许堡公社砖厂

许堡砖厂始建于一九七八年,初始只是经营一部小型老旧制砖机,常是做做停停,日产砖坯不到两万。有两座年久失修的马蹄形烧砖窑,十八名工人,每天有气无力地围之转。当时砖厂负责人经营两年后,收支倒挂。一九八零年,公社便调李恒去了砖厂。

李恒初到砖厂,眼见这种入不敷出情况,便和砖厂负责人老宋商量买大型制砖机。老宋为难地说,你也看见咱这个烂摊子了,哪还有钱买机器。李恒主意拿定,毅然决然说,我想办法。

李恒是个头脑灵活之人,他根据当时我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便想大胆一试,趁改革之东风,让许堡砖厂起死回生。

于是亲自到雁北地区建设银行贷款两万,再到国家建材部申请购买大型制砖机,经批准后,又由建材部批示于秦皇岛建材设备厂,李恒携条到秦皇岛建材设备厂订购了一部日产八万坯的大型制砖机,复又日夜兼程返回建行汇款给建材设备制造厂,最后持汇票才雇车到秦皇岛拉回制砖机。

接下来抓紧安装试机,投入生产。到底是新机器,果然不凡,真正实现了高产高效高质量。

为此,砖厂扩招一百多名工人,根据生产流程,合理编组人员,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砖厂掀起一派紧张有序的生产气象。不久之后就还清了银行贷款,砖厂还成为许多年轻人摆脱困境,走向社会的前哨站。有年轻人说:“砖厂做定额,多劳多得,挣现钱,月月开资,干得开心,受得起劲!”许堡砖厂由社办企业演化成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是当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极有表率作用。

6、驻许国营企业:九梁洼林场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九梁洼林场前排西办公区旧址)

九梁洼林场全称是“雁北地区地方国营九梁洼林场”,于1960年建场,总经营面积0.94hm2(公顷),其中林业用地0.93hm2(公顷),分设九梁洼、白登河、神峪梁、羊落梁四个林区,场部位于许堡古堡西南。

1960年,在雁北专署桑干河造林站许堡作业组的基础上,由雁北专署批准建立了雁北地区国营九梁洼林场,建场初有职工22人,林场经营的荒山荒地由国家和生产队协商后无偿划归林场经营,建场初期的1960年——1965年为造林高峰期,每年大约造林666.67公顷。1980年该林场划归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管理,开始进行“小老杨”更新,选择引进了樟子松、油松。

九梁洼林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林场位于大同县火山垄岗区,加上十年九旱,“种树比养娃还难”,就是在这样条件下,建场初期在李福堂场长的带领下搞的热火朝天,六十年代在荒芜的九梁十八洼种下了一排排小叶杨,七十年代初已经成长成了挺拔的防护林,大面积的小叶杨将风沙牢牢锁住了。小叶杨树龄不小,个子却长不大,树干弯曲,病虫害频发,当地人们俗称“小老树”,但正是这种树改变了环境,很多原来不能成活的树种现在都能栽植了。林区病虫害主要是“青杨天牛”,这种病虫害是1952年引进加拿大杨、美国白杨时带来的外来虫害,繁殖能力特强。为此1972年采用飞机打药的方式进行了灭虫。

林场为了丰富职工的生活在场北建有一处菜园子,种植苹果、梨、桃、葡萄、蔬菜等,同时为了培育树苗在菜园西建有“苗圃”,还养有一大群羊,在林区的空地还种植黍子、谷子、山药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副业极大地丰富了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的向往。1976年知青插队的晚期,从大同,雁北各县分来大批插队知青,给本来已经繁荣的林场注入青春活力,这些从城市出来的孩子们,初离父母,在林场这个大熔炉历练,百里林场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场里也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极大的关怀,文化活动也搞得热火朝天,使他们在这里从不感到寂寞,比如一进正月,组织知青成立高跷队,参加许堡的文艺活动,许堡文艺队也到林场活动,整个正月小小的林场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县城差。

7、供销社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供销社旧址)

许堡供销社于许堡阁洞西南,成立于50年代中期。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人员逐步向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商业过渡。当时许堡供销社是以群众入股的形式开办,开办初期的负责人为牛步喜,工作人员有刘迎廷等。

供销社在大集体时期是许堡最繁华的地方,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门口常常聚集着很多老人聊天、下棋、抬杠、侃大山,对面的大柳树下坐着一排女人纳凉聊天。

供销社是许堡公社的商业部门,下协百货门市部(即供销社本部)、下街的生产资料门市部、南沙岭的外贸以及十二个村子的供销社代销点,可谓是一个大的商业部门。

70年代许堡供销社进入鼎盛时期,当年的供销社主任是张堂尧(后为葛成),保管是宋天发,采购员刘官如,管理人员高培林、梁彦成(人称老梁),售货员主要有文侉子、武福锦、杨素珍、张进国、张润兰、几位插队知青等,另外有大小匹车各一辆,大匹车车倌是郭安英,主要负责从大同进货和向大同发送收购的鸡蛋、草药、废旧物资等。小匹车车倌郭巨,主要负责向下辖的12个村的代销点配送货物。

供销社销售的货物主要有烟酒糖果、学生用具、布匹棉花、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也有季节性消费品,比如春节时期的年画、月份牌、鞭炮等,夏季的汽水,八月十五的月饼等,这在那个年代极大地丰富了许堡人们的生活。但在那个年代也有其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很多东西如布匹、棉花、白糖都需要票证才能购买,这也许是当年物资匮乏的无奈做法吧;另外在文革高潮时期还出现过购买者需背一段毛主席语录才能购买的情况,这在当时可难住了一些没文化的小脚老人,为了买一斤酱油在家里多次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这也是文革时期的一大特色吧。

改革开放之初,许堡供销社实行过“走出去战略”,在大同矿务局石料厂十字路口东北角开办了“许堡供销社平旺店”,由张润兰负责,该店一直经营到1987——1988年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堡多处建立起了私人办的小卖铺,许堡供销社的经营发生了困难,随后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由刘振业对供销社进行了承包,引入竞争机制,销售提成加奖励办法,也曾使供销社火过一段时间。随着1989年地震和1995年连阴雨塌房,许堡堡里居民急剧减少,供销社也随后衰落,逐渐关闭。

许堡供销社开办了40多年,为丰富许堡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8、资料股

许堡乡的工商业发展

(资料股旧址)

 

资料股位于许堡下街路西,房屋建筑是典型的5060年代那种红色文化风格,前面上部有楷书“集镇供销合作社”几个大字。资料股的标准名称是生产资料门市部(所以也有许堡人把这里叫作生产),是与上街的百货门市部相对应,构成了6070年代许堡繁华的集镇商业格局,叫资料股的原因是因为当年成立之初,很多许堡人有投资入股的情况,所以叫“资料股”。资料股主要是销售农具、土产、电器、煤油、油漆等,同时收购鸡蛋、草药、废铁铜等。资料股既丰富了许堡公社人民的生活,又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很多群众通过卖鸡蛋,卖刨到的草药(如甜草苗、地骨皮、枸杞、刺来蛋等),卖废铜铁可以补贴家用。这在那个收入极低的年代,可是一笔可观收入。售货人员有老郭(阳高人)、刘作、插队知青小康等,他们为人和善。大阳地震后与供销社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9、猪场

猪场也叫食品,全称是许堡公社食品公司,位于九梁洼林场西,主要负责收购社员们家养的生猪以及鸡蛋,猪场的工作人员在1970年时主要有张树茂、孙亮、李吉才,以及近视眼梁堪等,1975年以后又增加了小仝、尉明福等。猪场大院前排东面是屠宰车间,西面是办公区,后排是库房和几排猪圈。春季这里主要是销售猪仔,夏秋季节也零星杀猪卖猪肉,并在许堡公社东南处设有猪肉销售点,来满足许堡公社机关单位和社员家庭的生活需要,当年的猪肉销售按等级销售,头等猪肉0·84元,但当年老百姓收入低,很少买肉,主要销往公社的机关单位,以及林场、加工厂、学校等。冬季才是大量收购生猪的季节,俗话说“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当年农民养一口猪大约810个月才能出栏,那时没有廋肉精和生长激素,完全是纯绿色食品。猪场还负责大同县的猪肉供应任务,由于当年没有冷库,所以到了大雪以后,才开始大批杀猪,整扇的猪肉码放在院子前面,待冻了以后再运往大同食品公司。改革开放以后,大约1979年左右,统购统销政策结束,老百姓可以自己杀猪对外销售了,许堡的猪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了。

10、缝纫社

(文/杨秀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许堡加工厂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成立了缝纫社,地点就在下街原俱乐部的位置,有三间房,两间用于缝纫社,一间用于制鞋,当时缝纫社购买10多台缝纫机,从公社各个村每村招收一名学员,共14人,其中许堡招收两位学员,一位是杨秀楼母亲李淑连,一位是林场李广的女儿。缝纫社负责人是王恒,聘请一男一女两位师傅,男的是张师傅,女的是王师傅。

当年师傅精心教,徒工认真学,不到一年功夫都学有所成,为全公社培养了一批缝纫技术骨干。缝纫社揽活主要是给林场职工做棉大衣,还有各村家家户户需做单衣或棉衣的,尤其是结婚时新人必备的棉衣和衬衣。学员出徒后,要求每人每天一件棉大衣,包括锁扣眼缝扣子,为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工人们经常起早贪黑,点着洋灯,揉麻纸,装棉花,菀口袋,用烧红了的烙铁熨,讲求质量过关。缝纫工人吃饭都在加工厂食堂,住宿自理,她们所挣的工分大队给兑换成口粮,基本能养家糊口。两三年后徒工陆续回各自村自食其力,该社解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