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堡名人录(一)

标签:
历史文化许堡 |
民国时期许堡走出的第一位留洋生——刘全政
刘全政,大同县二区许堡村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全政家里排行老二,小名六兰子,从小聪颖,喜爱读书。启蒙时期在许堡私垫中学习《百家姓》《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就表现出超常的学习能力;中学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即现在大同师范旧址);民国初年考入北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同年被北洋政府选送为官派的11位赴日本留学生之一,即一切留学费用均由民国政府负担,政府每月通过张家口银行为刘全政拨付银元480元作为其留学费用。刘全政就读于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法律专业,与张学良弟弟是同学,郭沫若是他的上届自费留学生。刘全政在日本留学9年,于民国15年(1926年)卒业(注:当年日本称毕业为卒业)。
(四位同学拍摄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右一为刘全政)
民国15年3月乘船停靠于天津码头回国,等待民国政府安置。回国后准备报效国家之际,正值广州国民党政府北伐,北平民国临时政府段祺瑞离职后,国务总理更换频繁,而实权由奉系军阀张作霖所控制,军阀混战之际,北洋政府无暇顾及留日归国人员的安置工作。
(民国15年拍摄于天津南市商场,右为刘全政)
(民国15年一同来华旅游的两位日本女子)
在等待安置期间,刘全正利用闲暇时间回许堡省亲,期间大同高等法院曾以民国政府法学专家的身份邀请其参加大同高等法院的庭审,请其提出指导意见,其中一次的庭审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次庭审的人是许堡二区养老洼人,正好是刘全政的一位远房舅舅,这人一看到审判席上的刘全政,象见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大呼其名请求帮助,而刘全政正色道,我不认识你,事后这位远房亲戚还多次在亲戚中散布刘全政六亲不认,其实懂法律的人都清楚,这就是法律上常说的“回避制度”。
1927年在许堡省亲期间不幸遇难,享年30岁,育有一子刘印汉时年5岁。遇难后不久,南京国民政府的委任状送达,任命其为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专家,委任状在文革时期遗失。
刘全政,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学识渊博,街坊邻里口碑极佳。
许堡走出的天主教神父:郭印宫
一、个人简历:
郭印宫(圣名:达陡):男、汉族、天主教主教,1917年5月1日生于大同县许堡村一个贫苦家庭,2005年1月4日卒于大同天主教总堂,享年88岁。生前系中央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主教团常委,山西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山西省天主教务委员会及爱国会主任。
二、学习经历:
1933年蒙天主召叫进入河北西湾子小修道院,1939年入归绥(今呼和浩特)教区联合哲学院;1942年入大同神学院;1946年8月4日由邓维道(Francis. Joosten荷兰人)主教祝圣铎品。
三、工作经历:
1946年8月——1950年5月在大同育英中学(大同二中前身)任教、后任校长;1952——1966年出任天主教大同教区代理主教;1966年11月——1977年6月阳高下神峪劳动改造;1977年7月平反,先在大同市民政局工作,1979年7月回到都司街四号天主教堂;1985年由其创立山西神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1990年在太原总堂晋牧;1990年7月8日郭印宫被祝圣为大同教区正权主教;2005年1月4日在大同天主教总堂安息主怀,享年88岁。葬礼仪式在大同东街天主教堂隆重举行,山西省副省长宋北杉亲自主持,大同市副市长李武章参加,大同市统战部部长致悼词。来自全国各地的天主教主教参加,大同市专门对东街进行了交通管制,因郭印宫主教级别高未火化,安葬在了西河河公墓。
四、主要业绩:
(1)积极投身于大同教育事业,是大同二中的创立者。大同二中的前身是1946年由天主教会创办的育英中学,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后,原校长许德无故离职,由郭印宫代理校长,一直到1950年5月大同市政府全面接管育英中学后才卸任。期间共培养毕业班两个共计80人,为建国初大同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2)大同解放后,大同天主教有外国神父7人,中国神父6人,其中就有郭印宫神父,1951年10月28日因“圣母军案”,外国神父相继被大同市公安局驱逐出境。1952年大同天主教由郭印宫代理主教,在大同天主教人才青黄不接时期起到了顶梁柱作用。(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份大同红卫兵捣毁教堂,焚烧部分宗教书籍、用具,十月宣布取消天主教,没收全部财产。郭印宫在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前,积极保留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大同天主教堂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4)在下放劳动改造期间,利用自己高超的医术,积极为许堡、下神峪的社员医治病患,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5)平反后,他积极投身于山西天主教的重建工作,在任太原修道院院长期间,首批培养48位神父,不仅解决了当时神职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且为教会注入了活力。(6)作为大同教区主教,他先后为本教区祝圣了13位神父,培养了12位修女,为大同教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7)1993年成为中国政府承认的60位天主教主教之一。
许堡走出的第一位飞行员:刘计
刘计又名刘子录。许堡乡许堡村人,民国十七年(1928)10月16日生。曾就学于大同师范。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七年(1948)在陆军200师599团3营部任书记官时,参加了解放大同、太原围攻战等战斗。1950年从陆军被选入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后改为学院)学习飞行技术。1951年毕业时获班中唯一空军司令部颁发的成绩优等奖。在1952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子明随空军四个主力师中的十二师参加战斗一年零一个月,并且在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英勇战斗,随时准备报效国家。此期间,历任飞行中队长、副大队长,先后与强大的美国飞机空战几十次,多次解救战友之危。刘子明对工作精益求精,有过硬的飞行本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先后击落美佩刀式(F-80型)喷气式战斗机2架,荣立战功。刘子明驾驶的战斗机曾两次被敌击中,其中一次中弹27发,在800米高空起火,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但他临危不乱,利用自己娴熟的驾驶技术,驾着冒烟的飞机安全着陆,昂贵的飞机免遭损失。1953年国庆节,刘子明和战友驾机飞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导人的检阅,立功并获得勋章。1955年,刘子明到苏联空军进修一年,成为全天候能出战的飞行员,并升任36团一大队大队长。十年动乱中,刘子明受到严重冲击,他的才智无法施展。1985年于保定市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