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时期的许堡:许堡警察署
标签:
历史文化许堡 |
一、时代背景:
1937年9月13日,日军侵占大同。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于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警察署位于许堡东场面月楼对面张印宰大院(前身是民国大同县二区区公所)。房屋为挂面砖窑,正房两排,配有东西厢房若干。机构配置主要有:指导官办公室、警长办公室、翻译办公室、接待室、警务室、寝室、审讯室、牢房等,其中办公室位于前排,后排主要是寝室,牢房位于东厢房靠南的房间。(引自:许堡老人回忆)
日伪大同县二区的行辖区划基本上沿用民国大同县二区的行政区划,下辖的村公所有:许堡、随士营、长安堡、阁老山、上深井、东小村、徐疃、南徐、熬石、友宰、大王、团堡、靳家窑十三个伪村公所,共计103个村庄。(引自《大同文史资料1-5辑》之《日寇统治大同罪行》)
三、主要职能:
警察署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办理各种民事、刑事案件,履行户籍管理,发放“良民证”,代晋北自治政府摊派、收购鸦片,为日军招募民工等等(引自:《大同文史资料1-5辑》之白蔚武著《日寇统治大同人民的所见》)。
四、主要罪行:
在许堡西堡门设岗哨,由保安团站岗值班。当年警察署为了便于管理,将东堡门用装有沙子的麻袋堵住,只开西堡门,在西堡门顶上建玻璃岗楼一个,在西堡门下设双岗值班,严查抗日人士,每天下午日落前准时关闭城门。为此,许多堡里人回的晚了就不能进堡,只能钻“大水道”回家。(引自:许堡老人回忆)
1937年底,为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大同日军决定修筑大阳公路(大同至阳原)。该公路位于许堡村南:现许堡完小前门南,经公社门南——原邮电所北——原许堡车马大店南——林场北门北——大同,系许堡村南最早的沙石公路。许堡警察署在许堡周边强征民工,参加日军的建筑工程。民工的生活极其艰苦,劳动强度极大,工作稍有怠慢还受到汉奸监工的拳打脚踢(引自:许堡老人回忆)。
1938年开始,警察署强迫许堡及二区周边村庄农户种植罂粟,收取洋烟。在佛殿庙设立收购烟土店,并公开出售提纯的鸦片,用鸦片荼毒人民。很多人吸食毒品,并成瘾荒废,甚至为筹毒资,舍房贾地,卖妻鬻子。
(村民割洋烟)
强征官烟时搜刮民脂、乱施刑法。在种植前,由警察署规定每村根据土地多少,按比例种植,并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确定每亩应卖给他们的两数。每亩好地须卖给鸦片70两,中地50两、下地30两。各村下种后,警察署又派人丈量种植鸦片的亩数,以便核定收买的标准。在丈量地亩当中,收大烟队的工作人员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农民苦不堪言。及到收割后,农民把货晒好,送到佛殿庙收洋烟队,任他们鉴定质量的好坏,决定两数和价格,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农民因卖不足应卖的两数,往往受到警察署人员的拷问毒打。许堡村牛某,因缴不足所派洋烟,其妻被警察署绑在凳子上灌辣椒水,晕死过去后再翻过来,待吐出后再灌,一连三次,差点要命。还有欠洋烟的人被施以“请坐老虎凳”的刑罚,把这些欠洋烟的老百姓整的死去活来,只有家里交来罚款才肯放人。而警察署的收洋烟队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比如他们吃饺子只吃油炸饺子,吃西瓜只吃西瓜中芯,这个时期的警察署简直成了人间地狱(引自:许堡老人回忆)。
为了加强对大同二区的殖民统治,警察署强制推行“户口编闾制度”,开始在许堡周边清查人口、调查知识分子和抗日人员家属的来往行动。对于较大的行业,如绸缎商、棉布商、粮食等实行商业管理制度,归伪晋北自治政府工商科监督管理。对于小商小贩,按营业类型进行编组,归警察署管理(引自《大同文史资料1-5辑》之白蔚武著《日寇统治大同人民的所见》)。
“户口编闾制度”的另一项工作是要求老百姓办所谓的“良民证”,这样照相费、工本费、审查费等又成了警察署搜刮民财一条途径。办理时专门从大同请来照相馆的,好多许堡人从来也没有照过相,我的爷爷现存的唯一一张照片就是这个时期(成纪739年,即1944年)照的良民证上的照片。良民证上注明年龄、籍贯、住址、职业、有效期限,并要求按上左、右手的手印。好多老百姓由于未办良民证造成无法出门,有的出门后被押解回来。良民证成了日军强化殖民统治的有力证据。(引自:许堡老人的回忆)
同时,警察署奉伪晋北自治政府之命,强制要求许堡周边老百姓使用“蒙疆银行”发行的骆驼币。但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强迫伪蒙疆银行购买日本国债1亿元,这样伪蒙疆银行的黄金储备和硬通货被勒索一空,伪蒙疆银行只能靠滥发纸币来维持。从1938年-1942年,纸币发行增长295.7%,导致了物价的飞涨,使老百姓手中货币大幅缩水,苦不堪言。待日本投降后,这些骆驼币无法兑换,都变成了废纸。许堡很多老百姓只能含泪把这些骆驼币裱仰尘、裱围墙了。
五、共产党与许堡警察署的斗争:
1942年中共地下党员傅之敬打入了伪大同县许堡村公所,以青年指导员的身份工作,收集日伪资料,为我党提供情报。比如,傅之敬通过与许堡警察署署长蒋贡一交朋友等手段,为我党活动于大同地区的地下工作人员搞到十几个“良民证”,为我党干部开展敌占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傅之敬将他在许堡的家作为了我党在东大同县的一处秘密联络点开展革命工作。因革命工作的保密性做的好,所以这些情况即使是许堡本村的老人也很少知道。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傅之敬已经返大同负责联络日伪行政机关人员保存日伪档案,准备移交我方。为了争取许堡警察署起义,我地下情报人员傅之江(与傅之敬为兄弟,阳高县小石庄人,均为我党大同地下情报人员),于四月间亲自去许堡警察署与蒋贡一协商,争取其起义。当时蒋推脱说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一方面是上面有日本人指导官在,另一方面是所有的警察多数是当地人,拖家带口不好办,但对我方提出的不要在关堡村(应为现在的官堡)设警察所的问题,蒋答应设法拖延时间,尽可能做到不设,后来历史证明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引自:《大同文史资料22辑》之《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六、结束过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驻守在许堡的日军仓皇逃往大同受降。日本鬼子从东场面警察署,经由上街、阁洞、下街和堡门狼狈逃离,统治许堡近八年的警察署从此结束。
建国后,警察署旧址60年代曾被作为许堡公社行政机构办公之地,70年代公社搬到官道后,作为了许堡公社干部家属住宅。
(注:本文参阅了日伪时期大同县的有关资料和《蒙疆年鉴》《大同文史资料第1——5辑》《大同文史资料10》《大同文史资料第22辑》吉广仁主编的《大同县志》等,以及郭天清父亲郭印宏、郭军父亲郭世文、张金老师等提供提供的历史资料,照片由杨茂金提供,在此深表谢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