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许堡(大同县二区政府)概况
标签:
历史文化许堡 |
民国时期许堡(大同县二区政府)概况
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即大同县,辖区包括大同市城区及郊区),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大同县将全县设为五个行政区,第一区治大同城内,第二区治许堡,第三区治落阵营,第四区治口泉,第五区治古店。许堡被设为大同县二区后,在许堡设区公所一处,位于东场面张印宰大院。二区辖122个村,其中主村56个,附村66个。
一、二区辖区范围:
二区在大同城东南方,与阳高、天镇为界,由县境东北焦家洼起,由北往南至随士营、平绥路由阳高跨入境内,两县的汽路也由此经过,从这里向东南至第十旗与天镇为界,有汽路也可通天镇县,由此折南至南徐堡,此处为城东之尖端,从此向东南至秋林与广灵县为界。
二、二区下辖村庄:
许堡村、西水地、于家寨、东水地、南水地、萧家窑子头、养老洼、上庄、东营村、下庄村、东小村、西小村、集仁村、浅井村、柴家干庄、山自皂、阁老山、艾家洼、黄家洼、瓜园村、东坪村、李家干庄、堡村、鹅毛村、前贵仁、后贵仁、西团堡、老册村、邓草村、桃儿沟、东团堡、友宰村、秋林村、大峪口、坊城村、榆林村、龙堡村、熬石村、南徐堡、东册田、梁家营、乱石村、曹家庄、讲理村、大辛庄、徐疃村、秦城村、东马庄、胡家窑子头、杨家庄、蒹场村、凤羽村、吉家会、东后子口、西后子口、东浮头、小王村、黎峪村、南陀子、大王窑、大王村、黄土坡、屈家窑、西册田、尉家小堡、施家会、神泉堡、张儿洼、孙启庄、西堰头、下马涧、上第十旗、上马涧、黄家庄、神泉窑、上神峪、下神峪、靳家窑、东雷家庄、西雷家庄、下娘子城、箭插村、东靳家洼、单家窑、西靳家洼、赵石庄、西营村、大北庄、上羊落、聚乐堡、张家庄、下羊落、邵家皂、麻地沟、随士营、西营窑、北吴家洼、高墙柜、丁家塔儿村、鹅峰涧、常安堡、河儿屯、李坡村、董家庄、李家皂、朱家窑子头、柳沟村、两家营、孙家港、北陀子村、东水头村、上殿村、砖井村、观儿村、中殿村、下深井、正峰涧、贾庄村、上深井、丰稔山
三、二区行政机构设置:
1、区长:一名
2、助理员:一名
3、书记员:一名
4、区丁:若干名(1931年9月1日奉令实行改组按头等区编制固定设区丁八名)
5、保卫团:
民国18年(1929年)年设立,原名为二区地方保卫团,分河南河北两处,民国21年(1932年)大同县区务会议共同讨论决议将旧名称一律改为“联合保卫团”,根据大同县的统一编制,二区河南的保卫团改为“第二联合保卫团”,二区河北的保卫团改为“第三联合保卫团”,同时将原来的“正团总”改为“团长”,其他人员名称仍沿用旧名称。
大同县的地方保卫团发起于东乡二区,该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公民康以安等人地方治安不好为由,联络各村成立二区保卫团代表大会,选定名誉团董七人,责任团董二人,队长二人,招募步团丁五十六名,骑团丁四名,分别驻桑干河南和桑干河北,驻桑干河南的称为第二区河南保卫团,驻桑干河北的称为第二区河北保卫团,两团各设队长一人,率团丁三十名,共编为六棚(单位编制,相当于现在军队的班),其中三棚驻桑干河南的龙保村、大王村、东马庄,另外三棚驻桑干河北的赵石庄、砖井村、神泉堡。县长为总团长,区长为区团长,其中队长的任命由二区保卫团代表大会选举后报请县长委任,该队长的职权在县长的监督和指挥下,还需受团董节制。至于队长、团丁的服装、薪水、办公经费全部由二区各村按闾(户籍编制,25户为一闾)摊派,保卫团全年经费预算为6372元。所用的枪支弹药由二区购买,有的时候也借用县公安局的装备。这样运行了几年,保卫团各种缴获颇丰。地方治安逐渐好转了,各村对保卫团摊派费用也就逐渐不能足额上缴,也有的是因为村子地方偏僻鞭长莫及,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各村的村长、村副以摊派困难为由呈请解散保卫团,后经团董会议决定,将原有的团丁裁减三十名,所留下的团丁薪水也减为5元,以减轻群众负担,经县长批准后执行。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后保卫团自行解散。
日伪时期,日军在许堡设“保安团”,由为“飞龙打许堡”解围的山北土匪杨子昌部改编,1938年6月12日被八路军359旅718团二营消灭。该战共消灭日伪军30人,俘虏伪军12人,缴获枪支30余枝,轻机枪一挺,战马四十余匹。该战报于1938年7月20日上报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正副总指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许堡设立民众自卫团,由年龄18——45岁的青壮年选编而成,对外名称是“自卫队一大队”。自卫队的具体工作是负责盘查、侦查、救济、运输,队员均为不脱产为原则,相当于解放后的民兵组织。
自卫队的训练以短期训练为主,教材着重自卫技能和政治教育,解放军控制东雁北以后,自卫队自行解散。
四、民国时期大同县二区历任区长名单:
马果:1918年3月——1919年5月
田汝楫:1919年6月——1921年4月
郝继烈:1921年5月——1923年1月
仝在飞:1923年2月——1923年9月
武萃文:1923年10月——1924年10月
温谢桥:1924年11月——1925年6月
唐馥:1925年7月——1926年10月
冯荣成:1926年11月——1927年12月
谢钰:1928年1月——1929年8月
刘思:1929年9月——1929年12月
曹学谦:1930年1月——1931年4月
熊觐岳:1931年5月——1932年6月
刘铭盤:1932年7月——1934年5月
牛纪纲:1934年6月——1934年12月
姜佐基:1935年1月——1936年2月
王尚贤:1936年3月——1937年9月
五、民国大同县二区人口数量(统计数据来源1935年《大同县户籍统计表》)
户数:13680户
现住人口:男38940人,女31784人
学童:男6641人,女822人
党员:男59人,女1人
耶稣教徒:男144人,女30人
天主教徒:男240人,女110人
外国人:男2人,天主教传教士,国籍为比利时
六、林业发展
大同地区气候早寒,春季少雨,雨少则树木难于发育,寒则幼苗易冻,所以过去种植的多为耐寒易发育的杨树和柳树。民国六年省长阎锡山以森林关系国计民生为由,在太原设立“大林区署”,在全省各地下设“小林区署” 六处,大同县设为“第四小林区署”所在地,并且划出造林地点,设立苗圃,派出林业技术人员。此外下令各区设立“区苗圃”,村设立“村苗圃”。各苗圃培植苗木分给当地人民栽植,于是植树造林风行一时。
大同县晋北之冠,且为林区署所在地,更为其他县做表率,当时县知事冯延铸把植树造林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拟定规划,在区设立区苗圃,村设立村苗圃,于民国九年(1920年)全部建成,然后从山西省领回了白松子、杏子、桃子、中槐、青杆子、黄连、侧柏、椿子、洋槐等分给各苗圃种植,培育苗木以便推广种植。
民国十年(1921年)在二区驻地许堡的南滩建林木苗圃五亩,水源为许堡西北洞子沟泉水,当年种植榆树1500株,成活1500株;种植椿树700株,成活500株;种植洋槐1300株,成活700株,另外也试种了扁杨、中槐、青杆、杏树、桃树、胡桃、白松、桦树等九种都未发芽。根据成活率情况,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许堡南滩种植了榆树5亩计9960株,成活了2988株;在瓜园南洼种植杨树、柳树、榆树90亩计20300株,成活16610株;在南水地小公滩种植、石羊洼种植杨树、柳树、榆树80亩计15320株,成活13060株;在东水地的东滩种植榆树20亩计3320株,成活996株;在养老洼的沙沟沿种植椿刺槐30亩计5976株,成活4776株;在董家庄西滩种植杨树、柳树120亩计24000株,成活22800株;在常安堡北公滩种植杨树、柳树140亩计28000株,成活26600株。当年的二区植树造林工作搞的热火朝天,但后来由于晋军与奉军军阀混战植树造林工作告一段落。
七、奉军占领时期概况:
1927年前后,由于阎(锡山)冯(玉祥)之战和晋(军)奉(军)之战,造成大同地区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该时期东北张作霖的奉军在许堡的大同县二区区公所派驻奉系人员管理,这些奉系人员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反抗,1927年冬,在二区东部的集仁村一带,由雷家庄的李德胜、集仁村的王仁义等发动武装暴动,他们首先赶跑了奉军驻各村的催粮副官,随即开展了对当地地主恶霸的清算斗争,接着攻克了许堡二区区公所。后由于敌人的过于强大暴动于1928年失败。
八、军备——营房建设:
许堡作为二区区公所驻地,其营建始于民国29年(1940年),因日军在许堡的大同县二区经常受到国共军队的袭击,疲于奔命,遂派兵驻守,将原二高小(已于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后撤销)废弃的校舍略加改建后作为了军营。该营房1945年日军投降后至建国前,前期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占领,中期曾国民党军西军占领,后期又为解放军占领。
参考文献:
1、《大同县志》民国稿
2、《八路军120世718团征战历程》
3、《大同革命老区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