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时期的许堡:许堡历史考证

(2023-06-25 11:07:04)
标签:

历史

文化

许堡

一、许堡建堡的时代背景:

   明朝中后期,退居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以及后来的瓦刺、女真时常南下扰掠,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在此背景下明朝修筑了长城,并在长城沿线建有相当数量的城堡,来维护北方的安全。之后到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又爆发了“庚戌之变”,俺答入大同,进犯京师,“纵横内地八日,诸军不敢发一矢”,撤军时,“诸府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引自《明实录世宗实录》)。此后的几年,明朝又陆续修筑了十余个城堡,许堡就是其中之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更许家庄堡为官堡,隶属于大同巡道下辖的不属路。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图片来源:《明代大同镇城堡考》)

   二、史料关于许堡的记载:

    (1)、明代王士琪撰写的《三云筹俎考》关于许堡的记载:

   1、《三云筹俎考.卷之四.军实考.军实》部分: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原文:许家庄堡,官军五百八十一员名,马骡二百八十三匹头,见贮粮一百八十一石二斗五升,料六十五石一斗一升。

   译文:许家庄堡,设驻军581名,军马骡283匹,贮存军粮182石2斗5升,马料65石1斗1升。

   2、《三云筹俎考.卷之四.军实考.兵马沿革》

 


   原文:嘉靖四十年,总督江、巡抚李添设许家庄、西安驿二堡,共招募军九百五十名,马二十四匹,未计钱粮,随入会计数内请讨。

   3、《三云筹俎考.卷之三.险隘考不属路城堡图》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原文:许家庄堡,嘉靖三十九年更置,万历二十九年砖包。本堡原属民堡,地极平旷,虽稍属腹里,然离各城堡方隅隔远,必城此扼塞,烽堠方可四彻。嘉靖中虏骑无岁不至城下,今虽宁谧,然当宣大两镇径路往来如织,敝于送迎。且军多乌合,有甫隶籍而旋即逃逆者,所当抚恤而振饬之也。

   译文:许家庄堡,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民堡变为官堡,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对城墙进行了包砖。本堡原来属于民堡,地势平坦宽阔,虽然属于大同地区靠内地的区域,但是由于各个城堡在该区域相距较远,必须建此城来扼守要塞,沿线的烽火台沟通方可四通八达。嘉靖中期蒙古的俺答骑兵未有一年不至许家庄堡城下,现在虽然边境平安,然而许家庄堡处于大同、宣化两镇必经之路,往来的人员非常多,敝于送迎。并且军队多乌合之众,有的军人刚参军就开小差了,所以必须要有能力的人进行抚恤整顿才可以。

   (2)清代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原文:“许家庄堡府东南九十里。嘉靖三十九年,改民堡置戍守,万历二十九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堡当宣、大两镇之径道,虽近腹里,而地势平旷,嘉靖间,尝为寇冲。”

   译文:许家庄堡位于大同府东南九十里,1560年改民堡为官堡,驻军戍边,1601年增修,周长三里多。该堡位于宣化、大同必经之道,虽然属于腹地,但地势平坦,嘉靖年间还属于交通要冲。

   (3)明代杨时宁撰写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之二》关于许堡的记载:

原文:本庄故民堡,嘉靖三十九年更民堡为之,万历二十九年砖包.周三里六十八步,高连女墙三丈六尺.原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六百八十三员名,马骡一百九十三匹头,分管火路墩一十二座.本堡稍腥里,地极平旷,嘉靖中虏骑无岁不至城下.今虽宁谧,但当宣大两镇径路,往来官使相望于道,难免将迎之扰.且军多乌合,有甫隶尺籍而旋即逃匿者.抚恤振饬必得其人而后可也。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之二.影印图片

    译文:许堡原来是民堡,1560年改为官堡,1601年对城墙进行了包砖,周长三里六十八步,城墙连女儿墙共高三丈六尺,原来设操守级别的官员一名,驻军六百八十三名,马骡一百九十三(匹)头,分管烽火台一十二座,本堡处于大同区域偏内部位,不紧挨边境,嘉靖年间蒙古方面的骑兵每年没有不侵略到城下的。现在虽然国家平安,但属于宣化、大同两地的必经之道,往来的官员、公差经常路过这里,免不了相互迎来送往,并且驻军多乌合之众,有的人刚参军(取得军籍),就马上逃跑藏匿,必须要有能力的人进行抚恤整顿才可以。

   图片注释:图片中的顺圣西城即现在的阳原县旧城,火烧岭即广灵西北的火烧岭,从《三云筹俎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图片中可以看出许堡正堡门上当年有一阁楼,北城墙上当年左右各有一阁楼。

   (4)《明实录世宗实录》关于许堡的记载: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三》:

 


   原文:宣府南路顺圣东西二城宜各置驿站以便递运,大同许家庄宜设守备以便防守。

   译文:嘉靖三十八(1559年)年六月癸亥日,宣化府南路顺圣东西二城(现阳原旧城)应该都建驿站,以便交通运输和各种公文传递。大同府的许家庄应该设置军队进行守备,以便沿线的防守。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三》:

 


   原文:壬子从大同守臣议诏于大峪口建堡一座增设掺守官一员把总三员坐堡一员管队官军五百余人守之许家庄建堡一座改设掺守一员把总三员坐堡一员军站一所站官一员募军四百人守之。

   译文:嘉靖三十九(1560年)年四月壬子日,随从守臣共议诏书,在大峪口建堡一座,增设操守官一员,把总三员,坐堡官一员,管理官军五百余人,据守此堡。许家庄堡建堡一座,改设操守一员,把总三员,坐堡一员,堡内设军站一处,军站管理官一员,招募军队四百余人,据守此堡。

   (5)《四库全书》中《万历会计录》卷24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嘉靖四十年,巡抚陈其学因许家庄堡招募新兵,上奏要求增加军费。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家庄堡被确定为大明定点仓库

  (6)明.李维珍《山西通志》卷24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原文:地三百九十七顷一十七亩八厘,子粒九百五十六石八斗三升八合六勺,牛犋并草折银一两七钱九分,屯草一千六百五束四分五厘七毫零。
   译文:大同镇驻军开展“屯田”,许堡被确定为代办大同后卫的“屯田”业务,其中许堡计有屯田土地三百九十七顷一十七亩八厘,籽种九百五十六石八斗三升八合六勺(注:石、斗、升、合、勺为明制计量单位),牛犋和草折合成银两为一两七钱九分,屯积的草料为一千六百五束四分五厘七毫零。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堡作为军堡被设置为操守级别的奏文,其中包括许堡在内的二十四个城堡被定为操守级别。

(7)明.正德.张钦《大同府志》关于许堡的记载:

 


   正德《大同府志》卷之二.城池记载:许家庄堡属于大同后卫67堡之一,该城池表的绘制时间是正德九年(1514年),可见许家庄堡最晚于1514年就称许家庄堡了。

   (8)清.顺治.胡文烨《云中郡志》关于许堡的记载:

 

    (《云中郡志》卷七.边堡)

 


    (《云中郡志》卷七.峰堠)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云中郡总图)
 (9)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一关于许堡的记载:

   
(10)清.乾隆.吴辅宏《大同府志》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11)当代梁斌龙主编的《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大同县卷》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家庄堡”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匾额位于许堡正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长140厘米,高65厘米,楷体书“许家庄堡”。

    匾文:许家庄堡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息警”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镶嵌在西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高62厘米,宽105厘米。目前保存在许堡派出所,保存完好。

   匾文:钦限砖包,息警,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九月吉日砖包重修。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迎恩”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镶嵌在东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高55厘米,宽102厘米,目前存放与许堡乡派出所,保存完好。

   匾文:钦限砖包,迎恩,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九月吉日重修。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堡建堡历史考证


 

    许堡堡墙石碣: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勒石,现存于许堡堡墙上。玄武岩质,长105厘米,高50厘米。大同县主簿曹尔恭主持修建。

    碣文:

    工委官大同县主簿曹尔恭

    工委官原任守备指挥李宜

    理委官许堡操守指挥方勇

    许堡综工把总指挥同知李应元

    聚乐城管工委官把总千户杨国臣

    本堡中军官常栋

    许堡管工委官:武斌 郭廷 刘东任国臣乔茂

    聚乐管工委官:赵友陈世才范永节

    管工写字:张久

    本堡工房:宋伏威师儒

    泥石匠人:王元宝王大刚何田

   万历庚子孟夏癸卯吉日立(公元1600年6月11日,农历五月初一)

  (12)比利时神父贺登崧编撰的《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关于许堡寺庙的记载:

 


  比利时神父贺登崧于上世纪40年代在大同一带传教,于1941年7月——1943年3月对大同122个村庄的寺庙进行了实地考察,文中对许堡寺庙文化的调查数据有:

   1、许堡的寺庙中于1161年——1189年就建有”经幢”(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4页);

  2、许堡的寺庙中分别发现1537年和1567年两个磬(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5页)

  3、许堡马神庙建于1537年(铭文记载),该马神庙内的马神雕塑有四臂,手持两把利刃,外加弓箭,刃和弓箭上刻有“马王”印章(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8、76页)

   4、许堡的关帝庙建于1598年,该关帝庙关公像呈站立姿势,手持大刀,他的两个朋友并立左右,坐骑和马夫都在屋檐下(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76页);

   5、位于许堡北城墙根下的龙王庙原名为“洪福寺”,19世纪变成了“龙王庙”(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9页)

   6、许堡的真武庙建于城墙上(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73页)

   7、许堡的石碑群被置于一条长廊下面(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5页)


   三、考证结论:

   通过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及现存的石刻记录,许堡的建堡历史以及当年的金戈铁马情况清晰可见。

    1、许堡建堡的条件:

   1550年——1560年(明嘉靖中期),蒙古俺答部落经常袭击大同周边地区,许堡是每年必攻的地方;许堡虽然属于大同的腹地不紧邻长城,但由于处于大同府、宣化府的交通要冲,沿路来往的官员、军队、老百姓络绎不绝,附近又没有较大的城镇,造成官府之间公差往来、军队调动等饮食休息的不便;而且沿线烽火台较多,必须要有军队常年驻守,这些驻军的管理和给养必须要有附近专门的军队负责,根据以上原因,明朝政府于1560年决定在许堡建立官堡,常年驻军。

    2、建堡经过:

   1560年许堡被确定为官堡之前已经有了土筑的堡墙,这无论是从《三云筹俎考》还是《宣大山西镇图说》都能证实,两文献都表述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许堡由民堡“更置”为官堡,而不是新建;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对城墙进行了包砖,包砖只包了外墙及女儿墙,内墙并未包砖。

    3、明朝在许堡的驻军情况:

   明朝时期的大同属于“九边重镇”,驻军最多的时候达13万人,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许堡作为大同镇下辖的不属路六城堡之一,从1561年开始就常年驻军,驻军人数大约500人——700人左右,相当于现在加强营的编制,军马200匹——300匹左右,驻军的首领属于“操守”级别,并且在瓮城(现在的“瓮圈”)设有大明定点仓库,主要储存军粮、马料、军械等。该堡驻军除负责当地的军事战备外,还负责管理沿线12座烽火台。

    4、明朝许堡堡内的情况:

   由于许堡城墙周长3里多,里面面积并不太大,且驻军就达500——700人,并且战马也很多,所以堡内常驻人口以军队为主,可以说当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堡。当年老百姓应该主要在城西的“小堡”及城南居住。

   清朝建立以后,1649年大同姜镶发动“反清复明”运动,许堡紧跟发生了“郭二冯抗清”运动,清政府镇压后对许堡进行了屠城,人口锐减。从此许堡变成了民堡,但12座烽火台仍属许堡管理。

   5、许堡驻军开展了屯田:明朝政府在长城沿线设立城堡及火路墩(即烽火台)的同时,由于军费支出巨大,明政府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实行了“屯田”制度,驻军除驻守边关外,还要耕种田地,以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许堡被定为代办大同镇后卫的屯田业务,负责许堡及大同后卫各城堡及沿线火路墩驻军的屯田业务。

    6、堡南在明朝时期就有一条国防公路——“官道”

   “官道”顾名思义,就是官方建筑的道路,现在许堡人的记忆中一般认为,最早的公路是1937年底日本人修建的大同——阳原的大阳公路,也就是许堡完小南——公社南——旧邮电局——车马大店——林场北门这条砂石公路。其实在明朝时期就建有这条官道,主要是沟通大同府——宣化府,这就是为什么许堡人一直称堡南的居民区域为“官道”的原因了。

    7、正堡门顶部及北城墙两角均设有阁楼

   从当代许堡人绘制的《许堡古堡图》中,未发现正堡门建有阁楼。但通过明清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堡门顶部及北城墙东西两角均建有阁楼。

    8、许堡东城墙镶嵌石碣的准确时间:

   经查阅万年历,许堡东城墙上镶嵌石碣的准确时间是1600年阴历五月初一,阳历为6月11日。

    9、许家庄堡改称许堡的时间:根据清吴辅宏《大同府志》记载,许家庄堡已经改称许堡了,而该书的成书时间是乾隆47年(1782年),由此推断许家庄堡最晚到1782年已经改称许堡了。

   参考文献:

    1、明代王士琪撰写的《三云筹俎考》

    2、《明实录世宗实录》

   3、清代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

    4、明代杨时宁撰写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之二》

   5、《四库全书》中《万历会计录》卷24

    6、明李维祯《山西通志》

    7、明张钦《大同府志》

    8、清胡文烨《云中郡志》

    9、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

    10、清吴辅宏《大同府志》

   11、当代梁斌龙主编的《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大同县卷》

   12、杜春梅、王杰瑜的《明代大同镇城堡考》

    13、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