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梁斌龙主编的《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大同县卷》关于许堡的记载:

“许家庄堡”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匾额位于许堡正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长140厘米,高65厘米,楷体书“许家庄堡”。
匾文:许家庄堡

“息警”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镶嵌在西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高62厘米,宽105厘米。目前保存在许堡派出所,保存完好。
匾文:钦限砖包,息警,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九月吉日砖包重修。

“迎恩”匾额: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镶嵌在东堡门上方,玄武岩质,高55厘米,宽102厘米,目前存放与许堡乡派出所,保存完好。
匾文:钦限砖包,迎恩,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九月吉日重修。


许堡堡墙石碣:
简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勒石,现存于许堡堡墙上。玄武岩质,长105厘米,高50厘米。大同县主簿曹尔恭主持修建。
碣文:
工委官大同县主簿曹尔恭
工委官原任守备指挥李宜
理委官许堡操守指挥方勇
许堡综工把总指挥同知李应元
聚乐城管工委官把总千户杨国臣
本堡中军官常栋
许堡管工委官:武斌
郭廷 刘东任国臣乔茂
聚乐管工委官:赵友陈世才范永节
管工写字:张久
本堡工房:宋伏威师儒
泥石匠人:王元宝王大刚何田
万历庚子孟夏癸卯吉日立(公元1600年6月11日,农历五月初一)
(12)比利时神父贺登崧编撰的《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关于许堡寺庙的记载:
比利时神父贺登崧于上世纪40年代在大同一带传教,于1941年7月——1943年3月对大同122个村庄的寺庙进行了实地考察,文中对许堡寺庙文化的调查数据有:
1、许堡的寺庙中于1161年——1189年就建有”经幢”(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4页);
2、许堡的寺庙中分别发现1537年和1567年两个磬(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5页);
3、许堡马神庙建于1537年(铭文记载),该马神庙内的马神雕塑有四臂,手持两把利刃,外加弓箭,刃和弓箭上刻有“马王”印章(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8、76页);
4、许堡的关帝庙建于1598年,该关帝庙关公像呈站立姿势,手持大刀,他的两个朋友并立左右,坐骑和马夫都在屋檐下(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76页);
5、位于许堡北城墙根下的龙王庙原名为“洪福寺”,19世纪变成了“龙王庙”(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9页)
6、许堡的真武庙建于城墙上(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73页)
7、许堡的石碑群被置于一条长廊下面(引自: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第65页)
三、考证结论:
通过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及现存的石刻记录,许堡的建堡历史以及当年的金戈铁马情况清晰可见。
1、许堡建堡的条件:
1550年——1560年(明嘉靖中期),蒙古俺答部落经常袭击大同周边地区,许堡是每年必攻的地方;许堡虽然属于大同的腹地不紧邻长城,但由于处于大同府、宣化府的交通要冲,沿路来往的官员、军队、老百姓络绎不绝,附近又没有较大的城镇,造成官府之间公差往来、军队调动等饮食休息的不便;而且沿线烽火台较多,必须要有军队常年驻守,这些驻军的管理和给养必须要有附近专门的军队负责,根据以上原因,明朝政府于1560年决定在许堡建立官堡,常年驻军。
2、建堡经过:
1560年许堡被确定为官堡之前已经有了土筑的堡墙,这无论是从《三云筹俎考》还是《宣大山西镇图说》都能证实,两文献都表述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许堡由民堡“更置”为官堡,而不是新建;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对城墙进行了包砖,包砖只包了外墙及女儿墙,内墙并未包砖。
3、明朝在许堡的驻军情况:
明朝时期的大同属于“九边重镇”,驻军最多的时候达13万人,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许堡作为大同镇下辖的不属路六城堡之一,从1561年开始就常年驻军,驻军人数大约500人——700人左右,相当于现在加强营的编制,军马200匹——300匹左右,驻军的首领属于“操守”级别,并且在瓮城(现在的“瓮圈”)设有大明定点仓库,主要储存军粮、马料、军械等。该堡驻军除负责当地的军事战备外,还负责管理沿线12座烽火台。
4、明朝许堡堡内的情况:
由于许堡城墙周长3里多,里面面积并不太大,且驻军就达500——700人,并且战马也很多,所以堡内常驻人口以军队为主,可以说当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堡。当年老百姓应该主要在城西的“小堡”及城南居住。
清朝建立以后,1649年大同姜镶发动“反清复明”运动,许堡紧跟发生了“郭二冯抗清”运动,清政府镇压后对许堡进行了屠城,人口锐减。从此许堡变成了民堡,但12座烽火台仍属许堡管理。
5、许堡驻军开展了屯田:明朝政府在长城沿线设立城堡及火路墩(即烽火台)的同时,由于军费支出巨大,明政府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实行了“屯田”制度,驻军除驻守边关外,还要耕种田地,以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许堡被定为代办大同镇后卫的屯田业务,负责许堡及大同后卫各城堡及沿线火路墩驻军的屯田业务。
6、堡南在明朝时期就有一条国防公路——“官道”
“官道”顾名思义,就是官方建筑的道路,现在许堡人的记忆中一般认为,最早的公路是1937年底日本人修建的大同——阳原的大阳公路,也就是许堡完小南——公社南——旧邮电局——车马大店——林场北门这条砂石公路。其实在明朝时期就建有这条官道,主要是沟通大同府——宣化府,这就是为什么许堡人一直称堡南的居民区域为“官道”的原因了。
7、正堡门顶部及北城墙两角均设有阁楼
从当代许堡人绘制的《许堡古堡图》中,未发现正堡门建有阁楼。但通过明清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堡门顶部及北城墙东西两角均建有阁楼。
8、许堡东城墙镶嵌石碣的准确时间:
经查阅万年历,许堡东城墙上镶嵌石碣的准确时间是1600年阴历五月初一,阳历为6月11日。
9、许家庄堡改称许堡的时间:根据清吴辅宏《大同府志》记载,许家庄堡已经改称许堡了,而该书的成书时间是乾隆47年(1782年),由此推断许家庄堡最晚到1782年已经改称许堡了。
参考文献:
1、明代王士琪撰写的《三云筹俎考》
2、《明实录世宗实录》
3、清代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
4、明代杨时宁撰写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之二》
5、《四库全书》中《万历会计录》卷24
6、明李维祯《山西通志》
7、明张钦《大同府志》
8、清胡文烨《云中郡志》
9、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
10、清吴辅宏《大同府志》
11、当代梁斌龙主编的《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大同县卷》
12、杜春梅、王杰瑜的《明代大同镇城堡考》
13、贺登崧著、卢梦雅
贾美玉译《山西大同东南乡寺庙之碑铭与历史》,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