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1919年全县划分为五个行政区,第一区治城内,第二区治许堡,三、四、五区分别治落镇营、口泉、古店。民国7年(1918年)大同县知事冯延铸上任,他热心于教育事业,借助倒袁后的教育复兴潮流,立即为振兴大同教育事业进行准备,在第二届全县教育会议上提出并通过决议:在全县的五个区每区设高等小学。这样大同在城内建立了第一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又在二区公所驻地许堡建立了大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习惯简称“二高小”)。
建筑概况:
大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于民国八年(1919年)秋建校,二区区长田汝楫、许堡人张善福(张印宰之父,民国时期任大同县二区许堡大村公所村长)积极参与了二高小的筹建工作,学校建筑在许堡古堡东约300米的高阔平地上(地理位置:大同县四中旧址南,许堡完小旧址北),总面积12亩,学校分三部分,校舍为一部分占地5亩,体育场为一部分占地3亩,校园为一部分占地4亩。四周夯以土板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存在部分板墙),校内设有教室、办公室、食堂、寝室、厕所共计四十九间。房舍狭小,窗户多系麻纸糊裱,采光不良,宿舍为通铺大炕。
民国24年经过改建扩建后,计有教室三座,校长及教师办公室八间,学生寝室二十四间,饭厅及厨房八间,传达室及厕所六间,体育场设有网球场、篮球场各一处。

(二高小平面图,大同市档案馆提供)
建筑费用:购地费用大洋166元,1919年建校时建筑费用大洋3000元。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加需要增建学生寝室20余间以及传达室,改扩建花费大洋2840元,修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添置设备花费大洋160元,两项合计也是3000元,以上这些费用均由二区各村分摊。

(二高小建筑概况,引自《大同县志民国稿》)
班级设置:
首届招生一个班,学生三十名,学制两年。1922年国民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草案》,依据该草案之条例,改学制为三年。以后每年招生一个班,学生三十名,学生大都来自大同二区,始末共招十五个班,学生四百五十名,毕业学生三百九十名(全系男生)。
各班毕业人数(1935年统计数据):第一班:18人,第二班:24人,第三班:29人,第四班:18人,第六班:20人,第七班:28人,第八班:17人,第九班:16人,第十班:20人,第十一班:21人。
各班在校人数(1935年统计数据):高级一年级学生:29人,高级二年级学生:26人,初级班学生48人。

(二高小概况,大同市档案馆提供)

(民国22年二高小《新生入学通知书》,郭军提供)
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历史、自然、地理、英语等课程。

(当年的国语课本)

(当年的算术课本)

(当年的修身课本)
当时二高小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康体格,陶冶学生良好品行,发展审美兴趣,增进生活智能,训练劳动习惯,启发科学思想,培育互助团结精神。
教育管理模式: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没有过星期天之说,好多外地的学生半年不能回家。上课一般都在教室里,但冬季为了暖和,自习改在宿舍里的大通铺炕上进行,放上小桌、洋灯,学生头对头自习。
教育经费来源:二高小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大同县政府拨款和地亩附加税等,如1931年——1933年财年度每年政府拨款1892元,1934年——1935年财年度每年政府拨款1703元。而学生都是免费上学,所谓的花销就是吃住费用。
师资配置:二高小师资质量较高,其中兰成路系清末举人(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大挑一等),宋良壁、尉沛为清末贡生,李英为师范生,王佐、兰献廷为三中毕业。这些老师业务能力强,工作量也大。民国九年(1920年)兰献廷老师除教一个班的英语、音乐外,还教一个班的语文。老师们每天任课4——5节,还做其他校务工作,也没有星期天。校长王佐除负责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外,还兼一个班的语文课,此人治学严谨,对师生要求严格,学校教学质量极高。
历任二高小教师花名
|
姓名
|
籍贯
|
薪水银元
|
备注
|
|
王 佐
|
鹅毛
|
三十
|
首任校长,1919年——1922年
|
|
李润雨
|
大王
|
三十
|
曾任校长(1922——1937年)
|
|
郝 佑
|
大王
|
十二
|
擅长教国文
|
|
宋久武
|
下庄
|
十二
|
擅长教国文,师范毕业
|
|
王裕国
|
阳高贵仁
|
十二
|
擅长教国文,高中毕业(字荣成)
|
|
王殿卿
|
阳高贵仁
|
十二
|
擅长教国文,初中毕业(字辅庭)
|
|
曹荣德
|
阳高龙堡
|
十二
|
擅长教算术,初中毕业(字中山)
|
|
李培河
|
大王
|
十二
|
擅长教历史、地理,初中毕业
|
|
萧国昌
|
萧家窑头
|
十二
|
擅长教算术,师范毕业
|
|
曹吉喜
|
解庄
|
十二
|
擅长教算术,初中毕业
|
|
兰成路
|
赵石庄
|
十二
|
擅长教国文,晚晴举人
|
学校的伙食:二高小素有“稠粥学校”之别称。由于学校规定可以“以米代金”,较贫穷的农家子弟,没有现大洋,可以用小米、黄米代充学校生活费用,这样一来,学校以食粥为主,其他主食主要是黄糕、莜面。
我的姥爷刘印堂曾在二高小就读,老人生前曾给我讲过学校的历史:实行封闭式教育,吃住在学校,学校生活比一般家庭好,每个学生每天定量给一两麻油,每个礼拜也给改善生活。当时使用的笔还是以毛笔为主,由于建校在五四运动以后,故国文中基本采用白话文,很少采用文言文,写作类一般教学生如何写信、如何写诉状、如何写契约等等;算术类教如何打算盘,什么“三遍九”、“九遍九”,加减乘除等,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将来适用社会需要。
抗战前夕的“学潮”运动:据大同县革命烈士赵连玟的孙子赵劲松讲,其爷爷赵连玟曾就读于二高小。1935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波及到许堡二高小,一批热血青年在二高小成立了学生会,赵连玟担任学生会主要领导人,领导了“抗日救亡”的学潮运动,他们砸乱了许堡售日货商店,迫使学校周围商铺不敢再卖日货。一次,李校长克扣学生的伙食费,赵连玟带领学生们与校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进行了“罢课”,有一天夜里他带领十几名学生把李校长从被窝里揪出来,光着膀子在校园批斗,让其一晚上不能回家,在外面冻了一夜。罢课长达一星期,迫使校方承认错误,再也不敢克扣学生的伙食,学潮最终取得胜利。
部分师生走上抗日救亡之路:1937年1月由共产党实际控制下的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在大同发动知识青年报考“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二高小的广大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踊跃报名参加,已知报考录取的有:二高小教师东后口村的赵连玟、二高小教师许堡村的杨司昇、二高小学生徐疃村的丁学年(后改名为:丁瑞亨)、二高小学生徐疃村的丁庶亨(后改名为:方新)、二高小学生兼铺村的安晋、二高小学生峰峪村的王公亚等。这些考入“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的二高小师生,全部赴崞县原平镇附近的平地泉村大营盘内编入“国民兵军官教导八团”,发给军装和65式步枪,接受军事训练。“七七事变”后大部分走上了抗日战场。
学校名称的变更:民国16年(1927年)大同县奉令将“大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改称“大同县立第二两级小学校”(即初级和高级);民国25年(1936年)改称“大同县立许堡小学校”。
学校停办时间:1937年9月日军接近大同时,十四班的学生尚未毕业,十五班的新生刚入学不久,二高小停办,师生被迫离散,挥泪告别。这所建于1919年、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的大同县名校,毁于日寇铁蹄之下,使许堡地区的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从1919年建校——1937年,二高小培养一批批适应时代变革的知识分子。许堡村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和崇尚教育的村风,使许堡在这里培养了大批人才:牛富、牛仪、牛步瑶、牛步霄、刘继、刘座、刘印汉、刘印堂、刘印江、刘印沛、刘印昌、刘定国、刘治国、杨进仁、杨司廉、杨司昇、李德山、张万珠、张玉良、张玉珍、张玉璧、张占魁、张印宰、张喜堂、郭印官、郭印宦、郭印宫、郭印宏、陈英、柴久仁、靳永林、靳永存、靳永隆、曹国顺等一大批从大同县二高小等学校走出的知识分子,成为报效祖国、尽责社会、服务民众的时代精英。其中牛仪、刘继、刘印昌、张玉良、张喜堂、郭印官、郭印宫等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附:二高小走出的名人
方新:徐疃村人、原名丁庶亨,原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部级领导。

(1977年方新与小妹青海合影)
安晋:兼铺村人,原青海省商业厅厅长,正厅级。
(1948年安晋交城留念,照片珍藏于交城晋绥八分区革命纪念馆)
郭印宫:许堡村人,天主教主教,中央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
丁瑞亨:徐疃村人,原名丁学年,原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副厅级。
张印宰:许堡村人、原阎锡山晋绥军军械库库长,中校军衔。
牛义:许堡村人,1935年7月二高小毕业,1945年9月——1946年11月任大同县四区粮秣助理第二粮库主任,建国后曾任广灵县人大主任。
赵连玟:抗日决死二纵队政治部特派员,革命烈士,正团级。1942年2月17日牺牲于交城县中庄南沟。

(决死二纵接受120师整军时留念,前排左三为赵连玟)
冯瑗:阁老山人,民国21年(1932年)考入二高小,1937年2月考入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八团,1973年任铁道兵西南第一指挥部后勤副政委,1978年离休。
王公亚:峰峪村人,大同县文化界名人,曾参与编撰《大同县志》。
(本文资料参阅了《民国时期大同县行政区划》、《大同市教育志》、《大同县志民国稿》、郭海主编的《阳高县志》等历史文献,以及张金、柴录、赵劲松、张俊林、郭军、丁耀海等提供的历史资料,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