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例——《马说》
(2019-05-30 17:15:37)武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研究课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王俊娟 |
单 位 |
武安市第五中学 |
手 机 |
13932013403 |
课题题目 |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策略研究》 |
||||
作课题目 |
《马说》 |
年级及学科 |
八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文言文整篇背诵难度较大,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一段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问题背诵再完成整段背诵,以此类推完成整篇背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让学生自由谈“从本段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3.把学生只言片语的回答变成理解性填空问题串联起来,逐个问题提问,明确答案,再连读三遍加深印象,然后再读几遍直至背会该句子。 4.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几个问题连接起来就是整段原文。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提示,完成整段的背诵,防止背诵时记串句子,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理解与背诵结合起来。 5.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提示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完成每一段的背诵,再连段成篇。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在理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学习先理解后化整为零的背诵方法。 |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
师: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了作者的观点,指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接下来作者又讲怎样展开论述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生齐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你从本段中读出了什么内容? 生1:我读出了食马者很无知,不认识千里马,也不会喂养千里马。 生2:我读出了千里马在食马者的手下很可怜,它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师:这两个同学的理解正好回答了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会被埋没呢?” 生3:一方面因为食马者的无知,一方面因为千里马自己吃不饱力气不够。 师:分析得很到位。本段末尾句子是什么语气? 生齐答:反问。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4:“安”在文中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语气。 师:加上句末的“也”字,更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5:作者在讽刺食马者。 生6: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控诉。 师:可见同学们对本段内容理解得很深刻,几道小题检测你的学习成果,用原文填空。 “①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外在特征是什么?” 生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大家把这个句子连读三遍。 学生齐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背下来了?(提问2个同学)再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背熟。 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生8: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师:把这几个句子读熟背会。(抽查2名同学) “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愤怒和对食马者的谴责?”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把这个句子读熟背会。(提问2名同学)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正好是第二段的原文? 学生恍然大悟。 师:根据几个问题的提示,完成第二段的背诵。 生背诵第二段,前后互提。 师:本段作者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并表达了对食马者的谴责。希望同学们能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把全段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问题解决了,背诵难度就降低了。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马说》一文篇幅不长,背诵难度适中,但是本课理解性填空考察得比较多,只单纯机械式的背诵,不能满足考试要求,也不利于对文本的牢固性掌握。因此,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把分析内容结构与背诵相结合,又以限时背诵为督促方式,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缩短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 课堂操作中,以段为单位进行,化整为零;再归纳写作思路,化零为整。先齐读该段落,检验有无字音、节奏上的错误;再出示具体问题,找到相应的句子,加深理解,同时提取关键信息形成板书,为限时背诵做好准备;然后规定时间背诵该段,前后互提,口头检测,当堂反馈,及时掌握学生背诵情况;最后归纳整理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节奏比较紧凑,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及时完成背诵任务或背诵不熟练的,再利用早读巩固背诵,教师有重点地提问检测,帮助学困生进步。 课堂最后环节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起到拔高的效果,安排了拓展阅读。如果不安排此环节,可以统整全文背诵,安排理解性默写,这样可以夯实基础。这也是正是这节课上下来比较纠结的地方,我利用早读课及时进行了巩固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