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课例《桃花源记》

(2019-06-03 18:38:53)

武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研究课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王俊娟

单 位

武安市第五中学

手 机

13932013403

课题题目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策略研究》

作课题目

《桃花源记》

年级及学科

八年级语文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一、反复朗读

通过“初读、再读、听、自读、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为背诵打好基础。

二、疏通文意

学生先结合注释自译文本,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解决疑难;然后,全班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教师强调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理解文本是有效背诵的前提,这样层层解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为下一步的背诵扫除障碍。

三、指导背诵

把全文化整为零,逐段指导。以段为单位,概括每句话所写的内容。教师以第一句话为例子,把该句所写内容变成一个理解性填空题,从相应句子中提取关键词或首个字,列出提纲。学生参照例子完成以下问题的提纲,再看着提纲完成段落的背诵,然后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依图巩固背诵。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

2.学习用“思维导图”来背诵文言文。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准确流利地朗读第一段。(学生齐声朗读)大家读得很认真,也很正确。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1:渔人发现了桃花林。

2:渔人看到了桃花林的美景。

3:第一句还介绍了渔人。

师:你很仔细,先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渔人?

3:朝代,籍贯,职业。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那最后一句话写渔人的什么?

4:渔人看到美景的反应和做出的决定。

师:分析得很透彻。渔人看到了桃花林的美景很诧异,于是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这是他发现桃花源的前因。我们把大家发言的内容按先后顺序调整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我们把这四方面的内容变成理解性填空,用原句回答,再从每个分句中提取出能提示我们背诵的最关键的一个字。

比如:“作者怎样介绍渔人的?”答案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关键字是“晋、武”(教师板书关键字)

请同学们仿照这种形式改编以下三个问题并作出回答,再提取关键字。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答案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关键字是“缘——忘——逢”。

6:“请找出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答案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关键字是“无——芳草——落英”。

7:“渔人看到桃林美景有怎样的反应和决定?”答案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关键字是“异——复——穷”。

师:看我们共同列出的提纲,根据提示完成第一段的背诵。

 

介绍渔人:晋——武

发现桃花林:缘——忘——逢

桃林美景:无——芳草——落英

渔人反应和决定:异——复——穷

       师:看着提纲背诵,和看着原文背诵,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8:提纲特别清楚,背起来特别轻松。

9:看着提纲,觉得内容一下子变少了,很快就记住。

师:这钟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完成背诵,省时高效。你能把这份提纲变成思维导图的一个分支吗?

学生根据提纲绘制思维导图分支。完成全文的背诵提纲,思维导图也绘制完毕:课题研究课例《桃花源记》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桃花源记》篇幅长,叙事性强,学生背诵难度大。利用思维导图能很好地帮学生理清思路,降低背诵的难度。

1.问题引导,化整为零。

先把全篇结构层次划分好,再逐层分析,以写作内容的不同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原句。这样,把段落的层次又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学生背诵时按照层次来记,化难为易。

2.提取词语,形成关联

找到了原句后,教师带领学生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形成关联,学生记诵时看着板书会一目了然,减少了背诵的时间。辅以限时背诵,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课堂背诵的效果。

3.借助图示,理解内容

思维导图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理解后形成图示,结合图示辅助背诵,背诵促进理解,逐步深入。理解和背诵相辅相成也是互相促进,巩固记忆,加深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