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金秋中州游(九十一)淮阳太昊陵(上)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金秋中州游(九十一)淮阳太昊陵(上) 作者:民夫子
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曾名宛丘、陈州、陈县等,有此一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可见淮阳的重要地位。相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宛丘)为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之都,更是太昊伏羲陵的所在地。淮阳历代名称、隶属多有变化,民国后一直是淮阳县,直至2019年6月,撤县为区,成为周口店市的一个区。
我们从弦歌台到太昊陵仅3.5公里,用时约10分钟,就来到伏羲文化广场旁的停车场。
太昊伏羲陵是祭祀“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淮阳古城北1.5公里的龙湖之畔。太昊陵包括太昊陵墓和为祭祀他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堂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不断增建陵庙,定制祭祀,元代庙貌渐毁,至元末建筑荡然无存,仅存一块墓碑,明太祖朱元璋亲临陈州御祭,复建庙堂,经多年增建,形成皇城格局。清代、民国也多有维修,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成立了羲陵委员会,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太昊陵庙依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亭、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如果把南北中轴线上的大门层层打开,可以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陵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都到,只能主要沿着中轴线观瞻。

14. 玉带桥,桥下为玉带河,河上有桥三座,石拱敞肩式,分别与午朝门和东、西天门相对应

15. 道仪门,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旧称通德门,俗称“三门”,通高8米,单檐硬山顶,面阔3间,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23. 先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坐落在城门洞式的高台之上,台上筑有高阁三间,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先天门”石额是明朝御史尧卿所书,匾额“滥觞”意为文化源头

24. 先天门,意为伏羲创先天八卦,与滥觞均为歌颂伏羲功德,此门建于清代,近年重修

29. 钟楼,位于中心大院东南角,始建于明代,重檐歇山式,通高11.2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周匝回廊,二楼有明铸巨钟

30. 鼓楼位于中心大院西南角,形制同钟楼,二楼挂有大鼓

31. 统天殿,与太极门相对,俗称“大殿”,是太昊陵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前有约300平方米月台

33. 统天殿,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陵”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二十八个星座。檐下横额:两边为“人文始祖”、“万姓同根”、“羲皇故都”、“道天理地”

42. 太始门,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周匝回廊,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阴刻三字“太始门”,经过太始门就进入了紫禁城

43. 太始门又名“寝殿”,上方有竖匾,横匾有颜真卿的“万国稽首”及“一画开天”
44. 先天八卦,为伏羲首创,此八卦坛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登边八角形,后来周文王又在此基础是创造出后天八卦,遂成《周易》

45. 伏羲氏陵寝,隔着八卦台可见,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

48、 蓍草园,位于太昊陵墓北面,也是整个太昊陵的最北端,《淮阳县志》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相传伏羲就是根据白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又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两季派大员前来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必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太昊陵很大,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和景点。。。。。。待续。

14.

15.

23.

24.

29.

30.

31.

33.

42.

43.


45.

48、 蓍草园,位于太昊陵墓北面,也是整个太昊陵的最北端,《淮阳县志》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相传伏羲就是根据白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又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两季派大员前来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必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前一篇:[转载]浙江建德-乾潭胥岭村
后一篇:[转载]也门的西巴拉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