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实施主体性德育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余盛安、朱 兰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状态将直接影响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发展。综观当前学校班级建设和管理,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不强;“要求”、“灌输”太多,激发学生的内需和体验养成不够;脱离学生身心实际和认知规律,参与和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都是缺失德育主体性的缘故。针对以上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指导下,实施主体性德育,探索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规律和措施,是改变落后的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重要举措。
初2010级8班有52名学生,其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一般。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为了改变现状,从初二年级开始,该班明确提出了“团结之班——引蚁为荣”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和目标。通过全班师生半年的努力,该班现在积极上进的学风逐渐浓厚、凝聚力逐渐增强,学业成绩也跃居年级的前列,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2010级8班特色文化创建活动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才能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现就此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从集体和个体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德育需要
学生道德素质表现为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理性认识以及所作出的自主、自觉、自愿的选择及其具体行为。学生道德素质需要通过学生知情、会意、确信、践行等过程,才能逐渐形成“自主道德认识、自觉道德实践和自我道德调控能力”,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没有学生道德的需要和行动,就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把德育看成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管、夹、压”的管理方式视为学生必须接受的规范准则。这脱离了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志发展水平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欲望,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甚至出现逆反和负效应。
2010级8班的“团结之班”特色文化建设实践,是在深入分析学生实际、班集体状况,找准主要问题——班级凝聚力差、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勤奋坚韧精神欠缺,进而引导分析——愿不愿意改变这种现状、愿不愿意更好发展自己,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德育需要和强烈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德育效果非常突出。
邱某同学是个单亲家庭孩子,在小学时就爱说话、打架、上网、打游戏、甚至打老师,可以说问题学生该有的问题他都有。分班时,班主任以与他无缘三年为最大幸福,然而最终还是把他分到了8班。班主任是个新教师,学校当时真替他捏了把汗。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用班级的团结、积极向上激发了他的潜在需要,他从自己主观需要出发,渐渐考虑到集体的需要。现在,该生虽然在学业成绩上,还只是中下状况,但是他的行为习惯确有了明显进步。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使学生深感自己不是局外人,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需要,有效实施主体性德育教育。
二、主题鲜明,要求细化,唤起认同
班集体要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有鲜明的主题作载体。一个班集体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有鲜明的主题作载体,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
实践证明:班级文化主题必须从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班级建设目标和德育目标来确定。主题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也可以是一种价值取向。
主题确定后,要充分挖掘主题的德育内涵,理清主题内涵的逻辑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将终极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由师生约定和明确阶段要求,制定德育操行评比细则或班级公约。这样才符合学生德育形成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唤起学生的认同和行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
2010级2班在已经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又提炼了“枫红水蓝”的班级管理主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班的学业成绩,还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剧《士兵突击》,提炼了“今天你多了吗?”的特色班训,意在向“徐三多”学习,即表扬越来越多、获奖越来越多、上榜越来越多,并围绕这一班级特色文化,针对教师提出了“绝不抛弃”,针对学生提出了“决不放弃”的原则。该班作为新建班级,在“不倒翁之家”、“黑客帝国”、“王牌班级”等众多班级特色文化中脱颖而出。此外,还有“幸福像花儿一样”、“感恩班级”、“书香班级”等班级特色文化主题,都诞生于民主,服务于“大众”,受宠于学生。
三、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
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个人实际行动和主观努力才能逐渐形成。任何脱离主体实践的德育,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践活动是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重要途径。那么,班级特色文化实践活动如何开展?
在德育实践中,师生共同营造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师生共同确定班级公约、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奖惩机制建设等构建班级制度,发挥班级制度的自我教育和评价导向作用,是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德育实践中,使学生围绕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只有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到自己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各种外在的德育活动,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德育文化意识和行为,才能实现教育希望的“学会做人”目标,真正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形成班级口号也是一条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2011级1班提炼“以坚强的意志,展示不败的自我”的班级口号,就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首先,让学生再次解读班级文化载体——“不倒翁”的精气神。第二,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将小组讨论结果公示在黑板上。第三,全班同学大声朗读,从能否代表本班的精气神,是否琅琅上口,可否激励干劲斗志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经过投票确定了“以坚强的意志,展示不败的自我”为班级口号。但是,同学们一致认为还应该再修改,大家又一次集思广益,最终定格为“以顽强的意志,展示不屈的自我”。
其实,这节班会课的价值并不在于诞生了班级口号,而是全班同学焕发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热情,这才是更深层次的班级文化本质所在。
四、在自主中,让“导”画龙点睛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员。目前,不少班主任的管理往往走向两个极端:“管得太多,太死”或“放任自流,几乎撒手不管”。实施主体性德育要求班主任真正转变角色,要充分依靠学生,师生共同创造性地选择确定班级特色文化内容或主题,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益。如果没有学生发自内心、自愿参与德育活动的需要与班主任正确引导和点拨的结合,就不可能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及其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片面迎合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恰恰相反,班主任必须始终利用班级特色文化去引领和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使之健康成长。如在学生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产生倦怠情绪时,可及时组织符合学生实际,形式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历练活动、交谈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不断产生德育需要,引导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这是我们实施主体性班级文化建设的初步尝试。班级文化建设本身就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在此,本文作者希望与大家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