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六个要素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在我看来,理想课堂应该有这样的六个要素: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
有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做到心中有人
首先,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爱孩子,尤其是那些“跟不上队伍”的孩子。
教师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把人的发展、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这里的人,主要指我们的学生。
不管所教学科有多么的不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心中有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成长环境都不一样,而老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管学生是什么样,你都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重要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有这种感觉,有这种自信。
正如我们常说的,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去展现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勇于表现自我。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孩子是不敢表现自己的。
比如当老师问学生:这道题这么做对吗?这个时候老师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可能是根据你的语气来回答问题的,有的时候其实低年级的孩子,他完全不用思考,只是根据你声调的高低、表情的变化来猜测答案的对错。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被学校教育驯化成听话的工具,久而久之,孩子会循着老师的口气、投教师所好发表意见,而不是琢磨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孩子是需要老师培养个性和尊严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孩子。
发自内心的爱孩子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你能公正地去处理问题,公正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认知,包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差生,我们口中所谓的“跟不上”的孩子。
在如今的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老师往往倾向于叫那些积极的、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可是你会发现,现实的课堂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谁最需要你?往往是那些“差一点”的孩子才最需要你。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可以简单分为这样几种:
第一种:可以和你并肩走的孩子,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走在你的前面。你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知识领域比你还要宽广;第二种则是需要领着走的学生,需要点拨和指导;第三种则是需要老师抱着走的学生,给予他更多的关照和切实的帮助,离了老师他可能寸步难行。
往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忽略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而将机会全部留给那些一直以来都很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就是原本不会的孩子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还是什么也没有掌握,而那些优秀的学生是自己本来就已经掌握了,而不是被老师教会的,两类孩子谁也没有因为一堂课的学习而得到成长,那我们的课堂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老师只关注那些能够跟他配合的孩子。“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谁都会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没有体现,这是自欺欺人,是很可怕的事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去上课,课后一个孩子来找我签名,我问她你希望我给你写点什么啊?她想了半天说,“我是班长,我希望您写:你们班今天配合得很好”。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的学生到课堂里来,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迎合老师,配合老师,这才叫完成任务。
老师是靠学生的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是本末倒置,大家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好的课堂是什么?是老师能够关注到孩子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策略。
我曾经讲过一节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当时我问学生知道白求恩是谁吗?提问之后,只有几个人举手。大家可以想一想,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不知道白求恩是谁这可能是不正常的,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
于是我接下来又问学生谁知道关于白求恩的一些情况,这时一个孩子说:“白求恩是个大夫。”因为他说对了,所以我立即肯定了他;之后另一个孩子补充说:“白求恩是个英国人。”
当时听课的老师就发出了不自觉的笑声。我们都知道这个笑声没有讥讽的意思,但是对于在公开课上回答问题的孩子来说,确实十分有压力。因为什么?因为在公开课之前,老师往往会千叮咛万嘱咐孩子要好好表现,老师会这样说:“你不仅代表咱们班,代表咱们年级,代表咱们学校。”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应该怎么做呢?
我对孩子说:“你说的是对的,至少你告诉了我们白求恩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但是老师要告诉你,白求恩并非来自英国,而是加拿大。”
这样不仅消除了孩子的紧张和压力,而且也从一个合适的角度告知了学生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们说,在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每一个孩子的需求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当看到一个孩子皱起眉头,身为老师的你就要意识到是不是学生没有理解我刚刚提出的问题,我是不是要尝试改变一种提问的方式;当看到一个学生在提问后迅速地举起手,你就要马上意识到这样的学生可能很爱表现,但答案不一定靠谱;而有的孩子呢,想了一会,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很坚定地举起了手,你就要知道这样的学生通常是很慎重的,自尊心强,他往往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听名师上课,我们可能会觉得他很轻松,游刃有余,但其实名师轻松的背后一定是紧张的。这里的紧张不是哆嗦、害怕,而是他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中的那种状态,眼睛看着每一个孩子的表情,耳朵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心里想着如何对不同的孩子做出积极的、客观的、有意义的评价,这就叫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爱孩子。
我现在身为一名教研员,常常到学校里听课。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关心的、落实的,跟我们所期待的,口头上说的那些先进的、前瞻的理念不符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地去关心有特别需求的学生?
其实,孩子对老师的要求真的很低。有一部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人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被人欣赏,被人赞美啊!更何况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老师能喜欢他,能看到他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当老师,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和境界,你的学科教学是搞不好的。
有的时候,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老师都笑容可掬,都温暖如春,但是关起门来,呈现的往往是另一副面孔。大家想一想,我们摆在学生面前的如果是这样一副善变的教育者的面孔,学生怎么看教育?怎么看教师?怎么看待所处的社会?
教育是从孩子出生的一刹那就开始了,学校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这里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因而带给孩子的也必须是专业的教育。换言之,如果学校教育都不能给孩子带来专业的教育,那么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当我们不再单纯地看待分数,而注意到人和人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学会了等待。面对成长快的孩子,帮助其向前多走几步;面对成长慢一点的孩子,就停下来等一等。
爱,是可以为教学手段增值的。我们以为贫穷是饥饿、衣不蔽体、没有房屋,但对于孩子来说,贫穷有的时候就是不被关心、不被关注,他在课堂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时,那才是孩子眼中最大的贫穷,而一个老师应该是那个想方设法地让你的学生变得富有的人。
其次,光有爱还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主要分三个阶段:低、中、高,那么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通俗点说,要干属于自己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不能超越孩子的认知界限。但有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出于对学生所谓的爱,让孩子超前地接受一些本不该这个年龄段就接受的知识,而结果反而是做与没做一个样。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儿,但是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似乎只有不断地变花样、出新招,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特色一样。
现在的教学中,很多人会倾向于追求一些标榜自己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最为原始的、本真的课堂应该带给学生些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同样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既然存在着差异,我们教学应该做到什么呢?应该是不回避孩子的差异,并善于把孩子的差异变成资源。
有的老师特别害怕课堂上发生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的情况,不敢让学生说出和自己预设不一样的答案。这样一来,那就是最精彩的、最可贵的东西我们的老师往往听不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在老师的漠视中熄灭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害怕孩子的回答和我们的想象不一样,你要知道,不一样往往是一种资源,一种激发孩子思维、提升自己见解的资源。
丰子恺先生在几十年之前就画漫画来讥讽我们的教育,叫“统一思想”,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几十年不改,这是多么让人着急和痛心的事情。
有本:抓住教学本质,凸显学科特色
本是什么?学科特质。通俗来说,就是你的学科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的教学要凸显学科特色,没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
老师们要思考自己的学科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需要老师花心思去思量。而当下教师身上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往往随波逐流,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