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波
近年来,我国的课改不曾停过,各种各样的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我曾一度以为,经过这些轰轰烈烈的现象之后,课堂终究又会回到原点——返璞归真。但是,参加了这次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创课进校园”活动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课改应该还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课堂将走向一个“真实”的境界。

何为“真实”?一节“真实”的课应该是社会需要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和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课需要一种形式来呈现,更需要一种方向性引导。而此次活动所倡导的“创课”,就是一种真实课堂的呈现形式。它把一种新的“想法”化为教学“现实”,把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师生大量对话,学生真表达、真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欣赏、发现学生。
“创课”主要包含6个方面: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和创发表。当然,刚开始尝试时我们无法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运用团队的力量,每人创一个点,通过“众筹”完成一节“创课”。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有人负责创导入,有人负责创流程,有人负责创评价……利用团队把“创课”推向新的高度。
原来的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学效果;后来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成果;以后将呈现第三种教学关系:去中心化。课堂上师生自由对话,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此次,我作为教师代表展示了《找次品》一课。课堂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上课伊始,我直接问学生:“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谁更优秀?”全体学生陷入思考,几十秒钟后,有学生回答说:“您和我们数学老师都很优秀。”我接着追问:“如果非要二选一呢?”学生思考了几秒钟之后回答:“您和我们数学老师还差那么一点点。”
随后,我几次进行提问,学生都回答自己的数学老师更优秀一点。然后我说,按同学们的观点,与你们数学老师相比,我就是一个次品。
我想用自嘲的方式引入这一课的主题。当然,效果确实不错,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看我这样调侃自己,就不再拘束,反而非常活跃和热情,他们与我配合得相当默契,思维也能够充分打开。
还有语文特级教师孙建锋上的《行动,才是最伟大的》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感受到学生精彩的生命状态。这堂课运用大量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师生间的自由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其实,我所任教的学校也在尝试一种“创课”——实景研究课。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正在把创新的想法转化为现实。我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校园、校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完全融入生活中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生命状态会更真实、更精彩,我们也将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创课”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课堂,那又该用什么来引导呢?这也是此次“创课进校园”活动的主题:批判性思维,也叫审辩式思维。
目前,审辩式思维已成为许多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职业竞争力中,审辩式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教育的推动者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认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是审辩式思维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扼杀原始的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
总之,无论是创课还是审辩式思维,都需要孩子们以最真实、最佳的状态来学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才能创设出更真实、更富有活力的课堂。
(中国教师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