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刻意为之是最好的松弛感

(2022-12-10 22:47:5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王钰清

新闻回放

最近,松弛感一词走红,源于一位微博写手的一段经历。她乘坐飞机时,遇到一家人出门旅游,因妈妈没有登机,所有行李都被退回了。博主预计这家人会在电话里吵一架。结果,飞机上的一家人完全没有生气,气氛全程都非常松弛。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引发共鸣。

不刻意为之是最好的松弛感

近日,松弛感一词在社交媒体走红。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松弛感显得格外吸人眼球,不少人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试着放慢步伐、放宽心态、放远视线。但生活模式从来不可复制,刻意追求松弛感可能会掉入另一个情绪陷阱,即刻意表演出松弛感。这可能会打乱原本生活的节奏,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不少人追求网红的生活方式,结果是让松弛感变成焦虑感。实际上,松弛感的底层逻辑是不匮乏,即一个人能承担得起负面事件的代价。正如博文中一家人承担得起行李未托运所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这是他们能心平气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和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松弛感的流行很容易引起效仿。有些人为了迎合潮流构建自我的对外形象,在网络上刻意表演松弛的姿态,反而压制了本可以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甚至萌生“哪哪都不如别人”的焦虑想法。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抗压能力、掌握的资源各不相同,松弛感的尺度也会不同,因此完全没必要刻意追求松弛感。对于一些人而言,松弛感可能只是单纯放轻松、放宽心;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达成小目标,才会感到舒心。

松弛感作为个人内心状态的情绪感知,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只要顺应自己、悦纳自己、善待自己,积极调整好前进过程中的状态和节奏,让内心得到真正的舒适,就可以称之为松弛感。也许不刻意追求松弛感就是最好的松弛。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2级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