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松弛其实也没关系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梁馨元
新闻回放
最近,松弛感一词走红,源于一位微博写手的一段经历。她乘坐飞机时,遇到一家人出门旅游,因妈妈没有登机,所有行李都被退回了。博主预计这家人会在电话里吵一架。结果,飞机上的一家人完全没有生气,气氛全程都非常松弛。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引发共鸣。
由于一篇博文,松弛感成了网络热词。博文中的家庭,即使在旅行中遇到问题,也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发网友的羡慕。松弛感固然令人向往,但我们也应坦然接纳不松弛的状态。
自身拥有丰富资源,是具备松弛感的底气。对外界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与防备心,这种紧绷状态很常见,实则更多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对生活前景的担忧。例如,家庭教育中的“鸡娃”、考研中的“内卷”、工作中的“996”、情侣间的试探与博弈等。一个自身能力出众的人,不会因一次面试失败而情绪焦虑;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充沛爱意的人,也不会因一句话而纠结许久。当一个人缺乏底气和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时,状态就容易变得紧绷。
对普通人而言,存在不松弛的状态实属正常。对于不松弛状态的盲目排斥,并不理性。倘若为了向他人展现出自己的松弛感,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反倒会消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我们对于松弛感的追求要适度,如果自己掉入更大的情绪怪圈,那真的是得不偿失。
我们应坦然接纳自身不松弛的时刻。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磨难与挑战。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当然会感到紧张。在面对关键的人生转折点时,全力以赴地拼搏奋斗才是正确的选择。赛场上运动员紧绷的神经并不松弛,考场上学子紧握的笔尖并不松弛,田地里农民深弓的脊背并不松弛,但这些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容坦然地接纳自我,勇敢积极地面对挑战,脚踏实地地认真生活。或许大胆展现自己不松弛的状态,反而会真正拥有松弛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2级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