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你会请谁发言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如果全班学生没有人举手,上课教师会如何?你看到的可能是教师表面佯装出来的镇定,其实,你未曾看到的是教师内心真实的慌张。至少,作为教师的我,曾经如此,尤其是公开课。
你看到教师表面依然镇定,但内心狂喜不已。不妨再看教师接下来会狠狠表扬刚刚发言的学生,赞美之词,毫不吝啬。
分析上述教学场景,我们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期待学生能立即举手表示要求回答,或许这样,才显示出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教师是否想过,当学生面对问题能立即举手作答时,可能说明了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学习,应当保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再说请学生发言。公开课,你请谁发言?家常课呢?
我曾经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经历的老师做过访谈,课堂,请谁发言,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我把访谈记录看完之后,我发现,不同之中有相同的地方。公开课,我们会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发言。优秀的学生,最懂老师的心。他们回答的答案,正是老师所期待的。当一个优秀学生发言之后,再一个问题,又一个优秀学生发言,又符合教师的预设。就这样,一节课顺顺当当上完,教师的感觉一定很好。好课,一定行云流水吗?行云流水的课,一定是好课吗?
家常课呢?老师会请谁呢?那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不会放弃他们。如果那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往往会怎么说呢?“你看看,你不听、不想,不会了吗?”此刻,老师的内心还很有成就感。
教师,把成就感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为什么公开课和家常课,就不一样的呢?
优秀学生,请还是不请他们发言?曾经,我请优秀学生发言,后来不请他们,后来发生了学生用短信向我抗议的故事。优秀学生,请不请他发言,值得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用实践去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
各位老师,你在课堂上,请谁发言,你是否关注、透视、思考过这样的现象?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教学,并没有已经绘制完毕的“地图”,只有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启发,并有着相互发现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发言中有疏漏、有错误,这恰恰给其他学生提供了补充、纠正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说得很完美,那其他学生可能就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