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作为”:教育智慧的意蕴

(2022-09-22 22:22:54)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钱 婷

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充满智慧,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然而,偏偏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地造成了教育的“过度作为”,因而与教育智慧擦肩而过。不妨先看看一下两个案例。

“不作为”:教育智慧的意蕴

案例一

某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尝试解决这样一道应用题:在牲口圈里,羊和鸭共有22条腿,有可能是几只羊和几只鸭。这道题对学生是个挑战。教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学生4人一小组,用22根小木棒来尝试着摆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经过一番热闹的场面后,学生到投影仪下演示答案:5只羊1只鸭子、2只羊7只鸭、3只羊5只鸭……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来的答案是:从1只羊到5只羊有序列的答案。当老师再问学生是怎么做出这个答案的时候,学生看了黑板上的排列,很容易就说出“这样的答案是有一定顺序的”,于是,满堂欢喜。

这个案例中的遗憾之处在于,教师对答案的编排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尝试摆出五种答案仅仅是第一步,更精华的部分在于“有序”思维的培养。虽然“答案是有一定顺序的”语出自学生之口,但实质上的思考却是教师的行为。教师对答案的有序展示就是一个“过度作为”、一个“替代作为”,一个越俎代庖的作为。

由此可见,“过度作为”的实质是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希望的方向发展,并不等于把所有的结果告诉学生。二期课改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其核心精神并不在于学生能探究出什么样的伟大发现,而恰恰在于让教育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培养探究创新的精神。

案例二

在一次期中考试完后,同学们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结果的公布。教师一脸严肃地把批改好的试卷带进了班级,在一番训斥般的分析考试情况后,开始发试卷了。教师在讲台上一边报学生的名字,一边扬起试卷报了该学生的分数。一个接一个,直到发完试卷。整个班级笼罩着沉闷的氛围。

很能理解此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教师逐个发试卷的做法毋庸置疑,但其“过度作为”之处就在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布了所有学生的分数。教师的本意也许是对考得好的学生的肯定,以及对考得不好的同学的激励,但是这种效果值得置疑。也许,在发试卷的那一刻,教师用一个眼神和学生沟通,用期待的沉默来鼓舞学生,化语言为沉默、化“作为”为“不作为”,从而化对立为和谐。

从中可见,教育的“过度作为”现象的背后,也是一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手握权威的利剑,长驱直入本该属于学生的领地,超越了教师应该作为的边界。考试分数是学生内心比较敏感的东西,算不算学生个人的隐私暂且不论,最起码作为老师应该呵护学生这片心灵的脆弱地带。虽然处于弱势之下的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行为,但其沉默的反抗不就是师生关系走向对立的写照么?别让教师权威成为冷冰冰的专制,“平等中的首席”需要退出不平等的“过度作为”。

教育在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教育的不当作为往往就是来自于教育的“过度作为”,而非“不作为”。“过度”之现象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课堂上过多的“启发”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课堂后过多的作业侵占了学生自由的空间、班级活动中教师从头到尾的缜密规划让学生失去的是自由的精神,成为“精神的附庸”……教育智慧呼唤着教育“不作为”!

“不作为”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意味着教师在“可能的时候撤出来,但是当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又随时在场”。不妨也用一个笔者接触到过的案例,来显示这种“不作为”的大智慧。

案例三

班里发生了一起失窃事件,尽管是1元钱,但是在班主任唐老师眼里,却非同小可。唐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关于小偷的故事,并告诉他们,很多小偷是从偷一块橡皮开始的。尽管唐老师说得有理有据,可是那被偷得1元钱仍然没有出现。

唐老师并没有灰心,她对同学们说,让我们做一个实验,等待这1元钱回来吧!唐老师请一位同学换回10元零钱,并把它们放在讲台抽屉里,然后对同学们说,如果谁需要钱用,随便拿,有钱时再还上。孩子们纷纷为唐老师的做法叫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唐老师几乎忘记了自己在抽屉里放的10元钱。一天,班长告诉唐老师,抽屉里的钱非但没有少,而且还多了呢!唐老师有点奇怪,后来才知道同学们把捡到的钱也放进去了。凭直觉,唐老师知道这里一定有丢掉的1元钱。为此,唐老师开了“1元钱回来了”的专题晨会。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很高兴知道放在抽屉里的10元钱生出了一个个小娃娃,其中有一个是原先丢失的。我想是它太想回来了,怕自己变脏了,对不起主人……”唐老师把这1元钱又还给了失主,并感谢这位同学,是他使老师认识到我们班级有勇气认错的好同学,也使老师认识到钱本身不会丢失,却会改变一个人的道路。

第二天,唐老师收到一张纸条:

唐老师:

谢谢您给我一次认识错误的机会。其实那天的1元钱是我在扫地时捡到的,我看没人就放进自己的口袋里了。当有人告诉您钱丢了的时候,我已没有勇气承认了。您在抽屉了放了10元钱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1元钱放进去,没想到您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明白我错了,请您为我保密。

您的学生:XX

唐老师的智慧就在于,她并不像常规一样,发现1元钱丢失的时候,就盘查到底,抓出“元凶”,当堂批评教育,而是以沉默的方式给学生让渡出一个空间,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承认错误而又不失自尊的机会。这种沉默,不是“等着瞧”式的强力威胁,不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期待的沉默、有感染力的沉默、信任的沉默。沉默之后,教师该“在场”时,“1元钱又回来了”的晨会把这个故事的正面教育影响推到了整个班的学生中。

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需要空间,“不作为”的智慧就在于用“此时无声胜有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恰当运用,呵护了学生心灵的尊严。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不作为”隐含三层意思。第一,宽容学生人性的弱点。人无完人,更何况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教师去宽容这些弱点,接纳每个孩子的错误。如果以咄咄逼人之势强行把这些弱点从学生身上剥离出去,可能更多的让人看到的是“鲜血淋漓”、“充满暴力”的教育现场。第二,给学生以信任的力量。“不作为”的背后不是“朽木不可雕也”的无奈,而是充满了教师的殷殷期待,这种期待在学生身上可以转化为成长的推动力。“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我们的学生如果不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些成长的力量,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脆弱啊!第三,“不作为”也是教师自信的体现。教师的“过度作为”往往源自于“不放心”,“不放心”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当时的教育情境,而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殊不知,“水落石出”的过程消解了多少教育的智慧!

教育“不作为”,需要教师更多地用聆听来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沉默来给学生自主的舞台、用宽容给学生创造机会、用信任给学生以力量。教育“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该“出手”时,千万别急着给出来自教师的判断和行动。也许,很多时候“当场解决”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快速疗法”,真正的教育有时需要的是我们默默的期待。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