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仁增
第一部分
1、吴珠玲(霞浦县长春渔洋垾小学):教学细节何指?肖俊宇(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细节主要指文本易被忽视处,还是学生不经意的细微表现,抑或是师生互动的细微点,或是几者兼而有之?其价值意义何在?
“细节”原是文章表达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后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管理细节、生活细节、劳动细节等。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以此观之,教学细节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广义上的。教学细节是形成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最小单位,它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如教师的语言、动作、指令,学生的发言、课堂表现、情绪变化等。
二是狭义上的。教学细节不仅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是最小的行为单位,还是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能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行为。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于教学关节点、联接点上的教学行为,才具有细节----关节的作用,才具有推动、激活、联接、延续教学过程的功能。能够成就课堂教学精彩的当然是这一类的教学细节,我们姑且称之为“关键性细节”。我们所要关注、研究和探讨的就是这一类“关键性细节”。
网友互动:
原来并非是所有的细节都关注。
“只有处于教学关节点、联接点上的教学行为,才具有细节----关节的作用,才具有推动、激活、联接、延续教学过程的功能。”说得好!
刘仁增:关注和研究教学细节,具有教学论、实践论的意义。
教学细节是分析和改进教学行为的窗口。教学细节是显性的、丰富的、多样的,是直观的,也是形象的,它为教师研究、分析和把握教学提供了以丰富的现实感受为基础的途径和渠道。教学细节是我们从外部切入观察教学和分析教学的一种特定研究视野,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细节,都可以进行一种深度描述和分析,都具有分析和评判的意义和价值。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窥视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可以判断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改进或改善课堂行为,创造出更多富有新意的教学细节来。
刘仁增:
教学细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经过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大多苦于课堂操作“招数”少。就像练武之人,学完了武术理论,却没有一招一式的训练,也还是没有“功夫”。作为教师,没有与新课改理念相对应的招式上的视界和具体训练,构建的课堂肯定是陈粥和生粥的混合,是不伦不类的“半吊子”课堂。所以,教师迫切需要能够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经验指导。教学细节,恰恰是课堂教学能力的精细化和具体化,研究教学细节,就是训练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就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专业指导,对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有裨益。回答完毕。
2.
刘仁增: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而细微中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智慧。一句话,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如果说,教学细节是
一教师上公开课,叫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孩子结结巴巴好容易才把话说清楚。听得出来,他口齿不太清晰,教师“善解人意”地说:“哦,原来你有先天缺陷呀!”刹那间,男孩的脸红了,接下来,他再也没有举起手。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无意中发现坐在角落中的一个孩子腿有点残疾站立不便,而且特别自卑,于是,就有意识多给他发言机会,每当提问这个男孩时,都要走到男孩身边蹲下身子,而且坚持让男孩坐着回答。这一正一反、很不起眼的细节,哪是教学技巧的高低,分明是比技巧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的分野。
3、肖俊宇(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开星(福建省福安市溪柄中心小学)邱晓军(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王洪波(黑龙江省宁安农场小学)课堂教学应捕捉哪些教学细节,有无大体的类型?如何捕捉教学细节,有否大致的方法?
刘仁增:
从本质内涵上说,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情感氛围,以及让学生饶有兴致的语言等等;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从发生主体上说,教学细节又可分为由教师做出的教学、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当场所形成的一种连续反应和互动行为的教学细节、由学生主客观反应的教学细节三类。
刘老师:
据此,我以为,以下几类教学细节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捕捉的: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缘此,我们可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细节。
一是预先打造。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具体的方法如:1.品味,推敲“显点”的语言内涵;2.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3.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4.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5.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6.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等等。
二是现场捕捉。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在谬误产生中捕捉细节等等。但我以为,方法虽可例举一些,但最重要的恰恰不是方法,而是教师的敏感心和直觉力,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再好的机会也与你无缘。
4、徐开星(福建省福安市溪柄中心小学)精彩的教学细节由何而来,如何发挥其“细节优势”的作用?
刘仁增:
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元素都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造成教学细节精彩源头的“大口径”。
一是来自对文本的费心考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
二是来自对学生的用心倾听。如果教师在课上一直惦记的是这个环节的时间把握,是教案的下一句串联词,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是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和观察学生,那将可能遗憾地与精彩“擦肩而过”。
三是来自对目标的慧心把握。判断一个教学细节是否精彩,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有效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
四是来自于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也是可预约精彩的有力保证。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发挥细节优势重在要把细节做“大”,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或突破知识之限,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走出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学生的灵魂;或及时捕捉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或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很多,试举几种:
1、开掘意蕴,使细节更深刻。语文教学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个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作深层次的品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意蕴:思考:(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教师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关键词,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网友互动:
教师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关键词,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刘仁增:
2、语意伸缩,让细节更鲜活。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
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坎坷),接着围绕“坎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阿炳生活坎坷的语句,再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进一步使“坎坷”这一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生活化,从中体会阿炳命运的艰辛和多舛,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表现“坎坷”。
3.解构建构,让细节更丰厚。但凡语言训练,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浅尝辄止,只会导致理解表面跑,感悟走过场。
一位教师教学《穷人》时紧紧抓住“温暖而舒服”做文章,使之形成一组梯度鲜明、层层推进的训练群,引导学生在其间走了几个回合:一是通过读,否定了“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进行了第一次认知建构。二是再次进入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完成了解构以后的第二次建构。三是从“温暖而舒适”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四是安排小练笔,使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已经实现了同构。
就在这样不断地出入文本,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提升,语言在丰富,语感在完善。
5、何捷(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相对于大环节来说,课堂成败的更多决定因素是细节还是对课堂整体的设计?
刘仁增:
“宏观抓框架,微观抓细节”历来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构想的基本准则。整体环节与教学细节是纲与目的关系,分别指向于对课堂教学的规划思考和具体做法。语文教学如能把环节和细节都处理得比较恰当、合理,环节设计精巧,细节处理精彩,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从这意义上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
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做个比较,在我看来,课堂成败的更多决定因素还是关键性教学细节。试想,假如只有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或主要问题,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和充实,就只能是对内容的初步感知或情感的初步领悟,课就会显得苍白,这样的课堂就像是一具徒具身材而无衣饰点缀的骨骼标本,缺乏色彩和光亮,毫无生命活力。
即使设计得再好,充其量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姣美女子,空有一身好看的皮囊而已。而有了关键性教学细节,课文才能如清水汩汩而出的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才会不时地掀起一片片迷人的小涟漪,最终荡漾成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从而弥补整体教学设计上的粗糙或缺憾。
6、肖俊宇(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细节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如何,应怎样把握?
刘老师:
在宇宙世界中,地球是一个有意思的行星。它拥有自转的功能,却不能随意越“雷池”半步,还得沿着太阳系的运行轨迹紧紧跟随太阳公转。教学细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就类似于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教学细节就是“地球”,其拥有的“自主权”,也必须在依从、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个“太阳”的前提下,才具价值和功效。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教师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一段时,学生为大嫂究竟是“失双腿”还是“失单腿”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双方抓词扣句,据理力争,教师也因此多次修改板书。
乍看这细节,可谓“精彩”!——从整个过程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学生经历了“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思考过程;从师生行为上看,学生推敲琢磨语言,表达有理有据,教师也顺学而导,相机而动,课堂效果何其好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不该有的“课堂事故”,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和文章的阅读取向,偏离了教学目标,致使本该出现的精彩亮点令人惋惜地成了教学败笔。
7、林清(闽侯县实验小学)王洪波(黑龙江省宁安农场小学)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有的地方应该粗枝大叶,有的地方必需精雕细刻。如何处理“粗”与“细”的关系?
刘仁增: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而精心设计的关键所在,就是语文教学必须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本内容的取舍。现行教材多是文选型课文,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从传授字词句篇知识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训练阅读理解到指导写作方法;从语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与其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不如依据教学目标,“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所以,必须放弃“不为”之处,聚集、放大、凸显所“为”地方,做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比如《放弃射门》一文,篇幅较长,次要人物西曼的描写反比主要人物福勒的多,处理教材时,可紧抓福勒带球突破冲向禁区和放弃射门的两部分语段作浓抹重彩般的处理,而弱化处理描写西曼的内容,做到取舍得当,详细分明。
二是环节安排的轻重。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避“轻”就“重”,以“约”驾“繁”。在《放弃射门》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删繁就简,整体架构”的策略,抓住描写福勒的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带球突破部分,以“行云流水”这个词语为思维支点,融读句子、找词语、观录相、谈感受为一体,体会福勒的过人球技和此球的势在必得;放弃射门部分,模仿文中“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的句式,设计想象练说:“福勒也十分清楚,这一踢,会踢出……”于是,学生思维闸门大开,有的说这一踢会踢出冠军,踢出荣誉,踢出金杯;有的说这一踢会踢出金钱,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有的说这一踢会出辉煌的前程,使自己的转会费大幅飚升;还有的说这一踢也会踢伤西曼,甚至致他于死命。在金钱、荣誉、前程和西曼的生命面前,福勒收回了已经踢出去的脚,他选择了放弃射门。如此扣住一点,反复叩问,反复感悟,反复诵读,在回环复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深深为福勒的对生命的尊重的人性美和体育道德所感染,课堂异彩纷呈,高潮不迭。至于描写西曼的句段,则利用这一大段话中用了许多个“扑”字的表达特点,让学生把长句子读成一个字——“扑”,再出示(
刘仁增:
当然还有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声与无声),有时,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显得特别重要。注意到了这些,教学细节与学生学习状态一般能达到和谐,我的教学体会是不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语言,课堂语言很重要的是亲切,富有儿童气,生活化。
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