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走向真我

(2022-09-12 09:02:52)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曹阳

1993年,带着美好的憧憬,我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12年过去了。借助于学科教研的历练和课题研究的引领,自己的教学日渐从蒙昧走向理性,从虚华走向务实。三次公开课教学见证了我的成长。

课堂,走向真我

紧拽教参——仿出来的规范

初为人师,我意外地被安排去教一年级语文,我是一肚子委屈和别扭。堂堂七尺男儿,教这样的“小儿科”,岂不是大材小用?

然而,第一课汉语拼音教学就让我挂了堂。才过去15分钟,教案上所写的“台词”竟都和盘托出,突然发现没什么可说的了。俗话说,嘴勤长智慧。待我将这事一说,师傅(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为每个新教师选定的一名业务导师)便一语中的地指出:“你还是要先学学教学的规矩!

于是,我在师傅的指引下找来了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依样画瓢;一有空,便扎进平行班课堂,移花接木。就这样,在照搬、模仿、迁移、转换之中,作为教学新手的我,逐渐叩开了教学之门。

那时,“每周一课”是学校雷打不动的研究活动,学科组内的老师轮流上课,共同听课、评课。学期初安排次序时,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自告奋勇地拔得头筹。这次听课的不仅有教研组的老师,还有校长、主任。第一印象很重要,可得认真准备!为此,我捧着参考书仔细揣摩,翻着教学杂志逐一查阅,拿着参考教案认真比照。在对多篇“优秀教案”复制、剪贴、整合、具体化之后,一份教案终于炮制成功。“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流畅”、“教学形式多样”、“训练效果扎实”……这些刚刚习得的规范,被我一遍又一遍地拿来审验教案。为了将第一次公开课演绎得滴水不漏,按照老教师的提醒,我从“师生问好”开始,将课堂语言一字不落地写下,再一句一句地背诵,一遍一遍地试讲……

然而,上课铃声一响,那不争气的心跳得比兔子都欢,整节课都在恍惚和亢奋中度过。评课时,同事们在肯定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流程清楚、教学重点突出的同时,也诚恳地提出许多不足和建议。诸如“称‘小朋友’比‘同学’更亲切”、“一节课说了34个‘是不是” 、“没能突破教学难点” ……教,然后知不足。此话不假,我的课是对规范贯彻不够,还是对教学理解不足呢?看来,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嫁接理念——磨出来的精彩

我所在的南莫小学注重引领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锻炼、成长。1997年,我承担了“针对农村特点,开发野外情境活动” 的课题研究。从喧嚣的“万羽鸡场”,到“校园里的烟囱”,再到马路边的“绿化小卫士”,我和孩子们欢笑着一路走来,“主题”、“综合”、“情境”、“实践”等语汇也随之累积生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语文教学。

随后几年,我先后参加了南通市首届教科研骨干培训班和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作为教科室主任,在学校的课改试验区建设中担当骨干。1999年夏,我出席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目睹枯燥乏味的“归类识字” 被演绎成趣味盎然的活动探究;屠格涅夫的《麻雀》被策划为智慧灵动的多元对话……这次活动成了我语文教学的一个拐点。随后,我不仅如饥似渴地读完两本相关报告集,通读了宋宁娜著的《活动教学论》,对各种期刊上含“活动”字眼的研究文章也几乎是一篇未漏。“多感官参与”、“探究感悟”、“开放空间”、“主题联动” 等活动教学意旨经嫁接、整合,渐渐融入我的语文教学。

2001年春,由于在学校举行的教学比武中表现突出,我被推荐参加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集体备课组,和我一道研读教材,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设计教案。“课堂现代化,必有多媒体”。经过与微机教师在料峭春寒中共同奋战三宿,总算制作出了课件。可是,一进入试教的课堂,充分准备的教案却与学生的实际格格不人。“节奏拖沓”、“过渡生硬”、“主体缺位”、“应变欠活”……备课组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直击要害,敲击着我的神经……

我又调整教案,对可能的教学情景一遍一遍地假想,对教学细节一处一处地拿捏,对教学语言一句一句地斟酌……试教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在不断的演练中,课件与教学语言的契合趋向娴熟,预想的亮点得以掌控,师生对话、气氛调控的技艺也变得自如。

展示活动如期举行,初登县城讲台虽不免有些忐忑,但由于准备充分,教学在我精心的预设中,显得活而不乱、开阖有度,受到一片好评:“活动教学理念新”、“板块组合思路清”、“师生对话智慧显”……原来,精彩竟是这样反反复复磨出来的!但在一片肯定和赞誉之中,我也隐隐感到一丝困惑,学生到底在我的课堂里获得了什么?

谋求实效——悟出来的平实

两年后,我调至县城工作,教六年级。面对知识面广、生动活泼的城镇孩子,我愈加自信地践行着自己的教学信念,努力构建“民主”、“活动”、“对话” 的课堂。然而,两个多月后的教学调研,我班的学科成绩却与平行班差距悬殊,这犹如当头一棒,给我沉重的打击。

依据校本培训中推介的“有效教学”理念,我开始静心审读和拷问自己的课堂。我惶恐地发现:原来,认识的肤浅、品性的浮躁竟使自己对新课程产生诸多误读!当自己沉迷于臆造的精彩之中,一味追逐开放性,却舍弃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把握:沉浸在师生交流的雀跃之中,却忘却了学习更需要冷静审思;游走于活动热闹之处,却漠视了作为学习底线的基础训练:热衷于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之时,却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努力给教学补“钙”!在文本阅读上,力求读深、读透,凭借文字品文学,透过文学悟文化:在落实训练上,努力放大文本优势,强化典型句式、语法的迁移;在阅读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将“概括大意”、“归纳中心”落实于每篇文章的阅读之中;在资源开发上,实行“一篇带多篇” 整合“精读”与“泛读”……渐渐的。我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课堂正发生悄悄的嬗变:让学生享受乐趣,收获充实。

2005年春,学校将参加省“蓝天杯”教学观摩评比的任务交给了我。然而,就在参赛前一个月。我却因工作需要暂时调离学校。新岗位工作繁杂,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备课。这次,我没有青睐容易出彩的美文、名篇,而是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郑和远航》。每晚,我独自于灯下捧着课文反复吟读、细细咀嚼。思路也逐渐明晰起来:从课题到课文,采取反复诵读,层层深入,读出语感;从识读正音、指导书写人手,突出重点,将字词落在实处;从事件的整体(七次下西洋)与文本的主体(第一次远航)比较入手,领悟首航的意义,了解“详略得当”的谋篇要领……随后,携教案求教于挚友, 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唯一的试教也是直奔“务实”主题,引诤言良策。

参加如此高级别的比赛,我却有着别样的轻松。观摩课进行得比想象中的要顺,精彩在真实、平实、扎实中悄然闪现,我也从中触摸到语文课堂“守望简约、回归本体”的无为之境。

追求与超越,串起成长的支点。对课堂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程,必然交织着躁动、困惑、反思、体认和感悟……内在的追求,环境的催生,实践的磨砺,勾画了我这样一个新手教师的成长路径:追问课堂,建构真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逐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