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雁阵一样前行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夏登高
秋日的天空,高远而寥廓。排成“V” 字形的雁阵,在清亮的鸣叫声中,从容地从头顶飞过。雁阵渐行渐远,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题记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工作三年后,从乡镇中心小学调到一所村小任教导主任、校长。又三年,调任乡镇教研员。尽管是最基层的教研员,但在一线老师眼中,你就是一个“土专家”。其实,我清醒地认识到,刚从一线来,并不比别的老师高明多少。面对课程改革,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新诉求,和老师们一起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我的不懈追求。我愿做和老师们共同飞翔的“大雁”。
磨炼飞翔技艺
磨炼自己的飞翔本领,是带领雁群起飞的当务之急。从“教育在线”,到“凤凰语文网”、“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 ,我利用网络阅读、写作,使反思成为我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体会着成功的喜悦。
遭遇“教育在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教育在线”,在那里邂逅了仰慕已久的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储昌楼等教育专家,更接触到无数和我一样的普通老师。看着他们谈笑风生,读着他们的精彩人生,体验着他们的幸福,第一次有如此的感动: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美好。
最妙的是,你随时可以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你的观点。当我战战兢兢地尝试着敲了几行字,发出我生平第一个主题帖——“教育理论的虚假繁荣”时,仅隔了短短的几分钟,李镇西就亲自回了一个欢迎帖,并对我提出的话题进行了简短评点。这个回帖足足让我兴奋了一周。从此,我开始了网络学习和反思之路。
我的一段网络行走经历
2005年,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室建立了一个专题网站,名为“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以下的“BBS”均专指“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聘请我担任“读书交流区” 版主。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不揣浅陋,将自己读《论语》的体会,动笔写下来。用“橡树” 的网名,建了一个主题帖,名为《师眼看孔子》,发在“读书交流区”。动了手,就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写, 天天贴。
网络是热闹的,网络也是寂寞的。我就这样读《论语》,写随笔,但总是没有回应。在网络论坛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我的《师眼看孔子》,居然22天没人回应。我还是情绪饱满地读,自得其乐地写。
终于,有人跟帖了,我及时回帖,对那位至今不知姓名的网友说:“您的回帖让我有些感动和惶然。”
后来,我见“凤凰语文网”人气较旺,其中“读书空间”也有几个读《论语》的主题帖。于是,我就当起“搬运工”。将帖子一篇一篇,缓缓地,小心地搬到“凤凰语文网”。嘿,果然引来了一些目光,人气还较旺,读帖的不少,跟帖的也多。尤其是“殆己”版主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橡树朋友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幽默的语言趣解《论语》,令人读来如沐春风,赏心不已。”
就这样,在网络中,在和网友的相互注视中,一路走了下来。这是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天天要读一段,写一段,发一段,想一段;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连接上网,看帖,回帖,然后接着写下去。不知不觉中。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竞积累了七八万字。
《师眼看孔子》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成为精华帖子,经过网友投票选举,被“凤凰语文网”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评为优秀随笔专辑。其后《七彩语文》编辑部约请我,参加《孔子传》漫画版的创作。目前,这个作品正在《七彩语文》上连载,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辛勤换来回报。2005年、2006年,我连续获得海安县教研故事交流会一等奖。2006年,我获得海安县教科研先进个人、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在“BBS”上撰写的帖子《反思断想》,发表于2005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上。2005年,《海安教育研究》第3期发表我和妻子(网名“木棉”)的网络教学反思笔记16则。2006年。《小学语文教学》发表我的论文《试论诗歌教学的审美赏析》。
引领雁群飞行
在网络中行走,我并不孤独,除了远方素未谋面的朋友,我的身边还聚集着一群借助网络腾飞的“大雁”。
在教研活动中介绍网络
我所在的雅周镇地处黄桥老区,远离海安县城,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尽管贫穷,但农村教师也渴望得到发展,享受成长的快乐。可是,落后封闭的环境、无书可读的现状、专业引领的缺乏,决定了农村教师圆梦之路的艰难。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作为一名教研员,也是农村教师中较早接触网络的人,我有责任引着老师们利用网络,走出发展困境。
在教导主任例会、教研活动、培训讲座中,我不遗余力地向老师们介绍“教育在线”,希望他们上去看一看。影响是渐进的。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师“触网”了,开始了难忘的网络之旅。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走进“教育在线”,才发现自己这几年的教师生活白过了。这个夸张的说法,反映了网络带给教师的强烈震撼。
然而,要将这种原初的、个体的“震撼”,变成一种持续不懈的群体追求,并不容易。我们及时召开了“网络推介会”,请有网络行走经历的老师,讲他们网络学习的故事,并将他们在网上发表的教学日记、反思笔记、读书随笔汇编成册,向全镇推广。自从县里有了“BBS” 后,我们每举行一次教研活动,都要在“BBS” 上建一个主题帖,把教学设计、说课材料、反思心得放上去,开展更加广泛的网上研讨。把现场观摩和网上研讨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研手段,又增强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有时还会吸引外面的老师和专家参与,实现了真正的专业引领。而这些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在网络中互助前进
网络渐渐成了朋友之间经常联络的渠道。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和兴趣,我们一群人分别在“教育在线”、“凤凰语文网”、“小学数学网”、“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等论坛上建了自己的专题帖。有沉砂的“且行且思集”,半亩塘的“随手记吧”,木棉的“生命的舞台”。橡树的“师眼看孔子”,“四(2)班学生小记”,平平凡凡的“我的随想”……还有以学校为单位建起的“倪庄小学青年教师且行且思录”,等等。
经营自己的帖子,关注朋友的主题,成为我们工作之余的休闲方式。作为“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的版主之一,我是“BBS”上发帖量最大的热心网友。我和身边的老师们在发帖、回帖中,结成了一种同事兼网友的关系。我们的交流,从现实中延伸到网络。又从网络回到现实。无论在网上,还是面对面交谈,我们常说的话题是“教学”;常见的鼓励是“坚持”:常用的问候语是:最近读什么书?最近在想什么?最近网上有什么好东西?最近有没有写点什么?
在这种共同关注下,大家坚持写作,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日常教学的细节,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课堂的日新月异,写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大家都唯恐网友“串门”时,没有好东西招待。在“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儿的雅周人最多。有朋友戏称之为“雅周现象”。我作过有趣的调查,验证了这句戏言。在“BBS”的管理团队中.我们雅周镇的版主占30% :“BBS” 上最活跃的十大网友中,雅周老师占50%;2006年表彰的“海安县教师专业发展BBS积极分子”,雅周老师又占了一半。在一次“BBS”研讨会上,我说,正是雅周的偏僻、闭塞,驱使老师们走网络发展这条道。
当然,像我这样的大雁还有很多:昨夜星辰、平平凡凡、如是罢了、雁过处、花灯初上、一剪梅……一个个美丽的名字,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精彩又影响着身边更多的老师。尽管,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走出了农村教师发展的困境。但是,发生在许多老师身上的那种令人欣喜的变化,诸如对课堂的关注和重构,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对事业的热情和追求,都表明我们这群农村教师正在走出课程改革之初的彷徨与烦躁。不是出于行政命令或外部压力,而是源于内心的需求,我们自觉地把教学反思融人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专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网络来化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已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写在后面的话
我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努力还不够,用“成功” 这杆标尺来衡量,今后的路更长、更艰难。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天空,就会保持飞翔的姿态:像雁阵那样团结,像雁阵那样进取,像雁阵那样自信地前行。
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现在自愿加入我们这个“雁阵”的“大雁”越来越多了。雁阵是个美丽而简洁的“V”字,象征着胜利,昭示着成功。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大家都给自己做一个“V”字形的手势。这种姿态将定格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