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才不会天天坐在井里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乔元勤、刘庆春
[案例]
这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一节课,内容是《坐井观天》(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的教学。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教学中,对老师提出的“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这一问题,全班的小朋友都积极举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曾想,就在此时此刻,一个小男孩的回答让我们吃了一惊。
他说:“青蛙才不会天天坐在井里呢!”
我定睛一看,是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这句话,真是“一鸣惊人”。
霎时,教室里静得出奇,我也感到疑惑满腹。不过,我更关心的是老师的反应——如何解决这一出乎意料的问题。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怎么能说青蛙不会天天生活在井里呢?今后回答问题要想好了再说。”老师,但显然有点生气了,她提醒其他同学:“知道了吗?”在听到大家齐声回答“知道了”后,小男孩欲言又止,无可奈何地站在那儿,直到老师一声“坐下”,他才小声嘀咕着什么坐在了座位上,沮丧中仍透出一丝不服。
往后的环节被我忽略了,我的精力全都放在那个小男孩身上,在沉思中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再也没有举手发言,坐在那儿不知想什么。
下课后,我找到那个小男孩,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说青蛙不会天天坐在井里呢?”开始他羞怯地低着头一言不发,经过我再三的劝说和鼓励,加上旁边几个小朋友打气,他才道出事情的原委。
“夏天,我和爸爸常常去捉青蛙,每次都是在小河旁或池塘边,从来没有在井里发现过青蛙,在井里叫的不是癞蛤蟆
听了他的话,我想了好一会儿,摸着他的小脑袋瓜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小朋友,今天你成了我的小老师,从你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男孩开始一愣,然后自豪地笑着跑去玩了,笑声中多了一份自信。
[反思]
“青蛙才不会生活在井里”这句话是否正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小男孩敢于质疑的精神,当他发现课本上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相符时,敢于提出质疑;他是生活的有心人,能把生活所得创造性地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这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多么值得赞扬的精神和品质啊!然而任课教师为了完成事前设定的目标、环节,却轻易地否定了学生的质疑,这不仅仅是把一个问题扼杀了,同时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给扼杀了。教师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让小男孩充分陈述理由,感受到独立思考的快乐,那该多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