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改价值的质疑

(2022-09-10 09:50:2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分类: 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无疑成了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各地流行的导学案课改模式中,小组建设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的标志性动作。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改价值的质疑

这里摘录被誉为“中国创新教育英雄”的孟国泰教授考察某一高效课堂课改名校的一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诊断报告内容:4月18日上午的4节英语课(学、记单词10个,约花了30分钟交流展示、点评);4月18日上午的几节数学课都几乎用了30分钟时间记忆、交流展示两个定理;下午的初一历史课用了39分钟(一节课40分钟)记忆、交流展示下表内容,而且展示的内容漏洞百出、错字连篇。

可以看出,当前,以导学案为代表的课改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

很多小组合作课堂似乎陷入一个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合作学习。好像学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热热闹闹的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以为课改就是要开展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合作讨论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兴趣不足,老师不得不苦心设计变换方式;合作讨论混乱,不了了之,学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

面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新课改活动陷入了新的困惑。很多人在思考,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工作品质,分工合作是时代精神的反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在我们的众多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强调的不是个人的自主学习目标,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作为这种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目标?我们是否需要围绕怎么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课改研究?

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首先只是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学习流程而成为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过分强调自主合作形式上的东西就把自主学习的过程变成合作活动的过程,而没有了真正的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是一个个体化特征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思想是自主学习,是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大多数人认为的小组合作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甚至是完成共同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诸多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却恰恰没有实现人们主观预期的这些合作学习的目标,反而是围绕这些合作目标方面出现了诸多乱象和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核心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主观价值目标游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的核心目标,而且与学习活动的个性特色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也是相背离的。正是这种对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价值认识的误区,小组合作学习才出现诸多让老师难以解决的问题。

正想像人们熟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印证了人们把小组合作的作用无限主观夸大会带来相反的后果。现在新课改热潮中言必谈小组合作出现的各种问题,正是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生产方式后果的“微课堂”。

这种大锅饭式的生产和学习方式是把一个国家的集体共同目标强加给个人而消灭了个人目标,全国的公民一个模式集体生产为国家统治者的一个目标服务,消灭了个人的权力、目标利益,同时消灭了每个人的发展力、创造力。

表面上热闹的大一统现象下产生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为了实现虚假的共产主义共同目标而放卫星、浮夸,以及大公无私的愚民宣传之下往往产生恶意破坏导致共同落后等一系列荒唐现象。

各地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混乱现象与大锅饭的生产方式出现的荒唐现象何其相似!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课改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热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似乎也印证了这种主观随意价值目标下的活动方式的不科学性。照此以往,甚至越来越多的表面形式、虚假可笑的东西会不断出现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

新课标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多种方式来构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目标,但不能为了合作形式而合作,不能为了合作目标而学习。小组合作方式只能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辅助需要,而不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共同需要和必要流程;合作学习方式应该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人学习能力构建目标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把学生的合作学习价值目标取代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目标,更不能用共同学习活动取代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人学习活动。

当我们寻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构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时,合作学习就成为一种自然主动的辅助需要,甚至是非需要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是基础,也是目标。我们的课改要通过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达到学生自己会学,才能实现学会和自我发展的目标,而难以通过集体合作学习方式达到学生自己会学,实现学生学会,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共同吹竽的表面壮观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南郭先生,只能是对滥竽充数的诠释。个人演唱水平的提高应该是以个人吹竽的形式而不是以共同吹竽的形式,学生学习也不是为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和所谓共同的学习效果而是为了找到适合个人的有效学习方法,构建个人的学生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不管是很多人热衷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都是很多老师特别是名师专家强调的教学精髓。小组合作探讨自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应该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前提之下,出于自主学习的需要才会有的小组合作,他不能成为学习的必要流程,更不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那就是生产公社大锅饭和南郭先生吹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破坏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语文老师主导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更是破坏了个性化阅读的客观规律,又同化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愚民教化教育的恶果令人悲哀。

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吴非先生主张静养式阅读,即否定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否定了众多语文名师专家赖以成名的文本解读表演技艺。文本解读一方面是只是个人老师的玩味表演,与学生个性化阅读是相违背的,毫无关系的。老师自己喜欢大可在业余时间自我欣赏、自我吟诵,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自我阅读的权力,同时用自己的文本解读一家之言(实际上是编教参的人的解读)代替所有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审美情趣。教化禁锢学生思想之害,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误尽苍生实不为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